浅谈《道德经》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作用
2011年07月08日
和谐社会是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一体的社会。建立和谐社会就是要消除对立,缩小距离、求同存异,实现平等多元共存的社会。
当今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生产力获得大解放大发展,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然而工业化的高速发展虽然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但精神道德层面却相对显得贫乏,社会出现诸多不和谐因素,如:袭警、屠童、毒奶粉、贪污腐败等等事件。究其原因,是人身心失和、道德思想发生了异化所致。
五千年前,我们的道祖老子就指出过社会动乱、失和的根源所在。他老人家在《道德经》三十八章告诉我们“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造成不和谐的根源是道德的沦陷,当今社会一些人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弱化了社会道德建设,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失去了应有的关怀,致使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糜淫享乐之风盛行,人的贪婪之性诱发到极致,使人失去了自我。
正如《道德经》第一章讲“常有欲,以观其徼”,因为欲望过多,而遮蔽了人的本性,看不清根本,被外物所奴役,眼中只有名利财货,为了它不择手段,人与人之间互信丧失,人情薄如纸、一切利字当头、人心自闭,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益激烈,人的精神处于长期紧张和压抑的状态,心气得不到正常的梳理宣泄,人心极度空虚,烦躁不安。为了摆脱精神困境,他们或纵情声色,耗散精气;或纵酒无度,醉生梦死;或赌场寻乐,纸醉金迷;或泡网成瘾,彻夜不眠;甚至以毒品来麻醉自己;人的身心严重受损,若再遇逆境困挠、精神压力增大,很可能就会走向轻生,或转而仇视社会做出危害社会人群的事。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讲:“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道祖认为,一切社会矛盾冲突都来自于人的“不知足”和无休止的“欲望”。而“欲”又分两大类,一类是由于内因而起的“身欲”。第十三章讲:“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身欲”是由身体的六根、过份执著追求所产生。一类是外因诱惑所致的“见可欲”。如《道德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反之为“见可欲”。“见可欲”是受外部环境诱导,或其它原因勾起的欲望。此二者是人身的大害,是社会不和谐的根源所在。对此道祖老子提出 “见素抱朴,少思寡欲” 的主张,从内缘和外缘两方面下手来根治人的“病症”。
如何从外缘入手呢?道祖提出治“外缘”要从社会的大环境着手。改变社会中的不正风气,减少外界对人心“见可欲”的诱导,扭转那些攀比、浮夸、骄矜的不正之风,对那些“唯利是图”、“ 一心为钱 ”、“及时行乐”等行为观念给予抨击教育,树立起一个健康的思想价值观,让社会的风气回归到自然质朴中来。
如何从内缘入手呢?道祖告诉我们,一切社会矛盾冲突、纠纷引起的罪祸根源,在于“可欲”、“不知足”、“欲得”,因而教育民众不要唯利是图、减少非正当的欲望,做到“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做到“弃智”,“绝巧弃利”,让人心思“朴”,去除“可欲”、“不知足”、“欲得”等祸乱的根源,让人的欲望保持在“知足之足,常足矣”的无罪、无祸、无咎的状态之中,面对物欲横流、灯红酒绿的大千世界,始终保持不以名利动其心、不以生死移其志、诚实守信、孝悌忠义、少私寡欲、处下不争的心境。
综上所述,社会出现诸多不和谐事件,其根源在人心的“多欲”和社会 “见可欲” 的诱惑,正如道祖所言:“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乡,其德乃长;修之於国,其德乃丰;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人只有减少不正当的“欲望”,加强道德修养,增强自身的定力,抵制“见可欲”的诱惑,做到“去甚去奢去泰”,才能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人的身心才能“如如不动”、“真心清静”、内外和谐。人的身心和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中国道教学院坤道班学员 刘高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