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两宋以後至元明清,道教宗派林立,北宋以前还注重以道法为主体的修炼,南宋後全真道的兴起,使道教的发展和修炼各具特色。以内丹修炼为主线,分析生命的由来,力争“我命由我不由天”,自己掌握生命之长短。 

  总括道教的发展,道教徒终生奋斗无外乎求长生之道,围绕这个主题,诸仙贤从先秦抱元守一,黄老清静无为,阴阳五行,《参同契》、《抱朴子》、《黄庭经》、《阴符经》,改革黄赤之说,以培补天元之阳气,炼精化气,炼神还虚,乃至修性修命,玄关一窍,天人合一,口口相传不记文字。总之,明理见性,虔心悟道而成真。 

  三、应世顺变,上乘功法 

  出世入世、顺世应变,是修炼者的上乘功法。 

    道教仙辈警句,一期修炼入山入洞成地仙,仅度己而没度人;二期修炼住宫住观成神仙,度己亦度人;三期修炼在世间,功果圆满为大罗金仙,功在人间,否则,坐破铺毯也枉然。这几句话的精神概括了修道必须修德,道靠德培。 

  道教尊老子为教主,奉为太上老君,是无世不存的最高尊神,把《道德经》视为最主要的经典。《道德经》的基本思想是“道”与“德”。“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是道的化身,《老子想尔注》中说:“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道教徒认为“道”是社会人生的最高境界,道超越时空永远存在,在天地万物中又具有现实品格,通过修道的多元化努力,促进社会道德修养,改造失道的社会人生,使人类生活与行为臻於大道。《道德经》三十九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万事万物保持正常的生命形态,有著无限生机。道教重生贵生的积极精神既是道教修炼的核心,也影响著社会上相当大一部分人的宇宙观、人生观,对社会产生直接的、重要的影响。 

  当前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体现《老子》的自然无为精神。社会生产力发展了,“供”与“求”产生了矛盾,计划经济不适应社会,背离自然之道,扼制社会所求,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使经济发展受阻和停滞。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整个国际社会经济按其自然本性而运动的结果。也就是老子所说“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的原则。 

    当今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金钱是社会流通领域很重要的东西,没钱,生产不能发展,人们生活所需的物品不能购进,商品不能流通。但有那麼些人金钱崇拜,为了赚钱,丧失道德,良知泯灭,没有廉耻,物欲横流,犯罪日增,生态日损,诸恶皆做。面对这种社会现象,一个道教徒应以道的伦理道德观,首先束缚自己,修持正心。对那些在迷途路上彷徨的人,需要大道指引。“道者导也,所以导万物也”,凡愿意探索正路者,大道能够告诉他,光明的前途在哪里。 

  道教最重视伦理道德修养,“天道承负”,要求信教者广行善事,积功累德;“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否则善恶到头终有报。《抱朴子·对俗》中说到:“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能长生也。行恶事大者,司命夺纪,小过夺算。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求天仙立千二百善……,积善事未满,虽服仙药,亦无益也。”总之通道与否,关系生前死後的福祸,凡有利於人类社会进步、生物的发展皆为善,符合伦理纲常者谓之善,否则为恶,要遭报应,落入阴曹地府受罚。《太平经》说:如果“子不孝,则不能尽力养其亲;弟子不顺,则不能尽力修明其师道;臣不忠,则不能尽力共敬事其君,为此三行而不善,罪名不可除也。天地憎之,鬼神害之,人共恶之,死偿有馀责於地下”。道教在近两千年的发展实践中,把伦理道德与承负说联系起来,遵守道德规范,刊印和宣传道书、善书。《太上感应篇》、《太微仙君功过格》、《道门科范大全集》、《玄天上帝报父母恩重经》、《十戒功过格》、《关圣帝君觉世经》这些善书告诫人们:积德修行人道,人道修正,方能修仙道,《净明忠孝全书》中说“欲修仙道,先修人道”。修人道就是修心,是精神修养,也就是人的思想提高升华。道教讲性命双修,重阳祖师在《立教十五论》中,“性者神也,命者气也”,可见性命双修就是养神炼气。王重阳祖师说:“得道之人身在凡,而心在圣境矣。”就是得道的人,不一定是长寿的人,但他的修为,积功累德,为国建功立业,为教著书立说,国家兴旺发达,道教亦兴旺,王重阳祖师年仅五十七岁,但创全真教,使道教迅速发展,而成为一代宗师,其弟子邱长春,贵为国师,创七十二丛林,道观普及全国,故有龙门派半边天之说,现全国各县皆有他们的祀奉宫观,再传弟子何至千万。邱长春祖师说:“吾宗所以不言长生,非不长生,超之也” 。正如在《净明四规明鉴经》中所述:“尚士学道,忠孝以立本也……,忠孝之道,非必长生,而长生之性存,死而不昧,列於仙班,谓之长生。”《性命圭旨·生死说》云:“死而去者,仅仅形骸耳,而我之真性命则通昼夜,配天地,彻古今者,何尝少有泯灭。”上述诸真圣人之语,死者为假体,真性则长存不死,是永恒的,是心灵境界的提高,也就超生死了。 

    在现实社会中,已开放为宗教活动场所的宫观中有数以万计之道教徒,分布於全国各地,很多著名宫观坐落在风景名胜区内和大都市中,我们每个教徒如何遵循教主的教导,行不言之教化,倡导每个教徒都是一个好公民的修为,“积德修形为修道之要务,倘若离德以言道,便是旁门左道,修道者当以道德为重,自有节操”。如何建功积德?我们必须有较强的顺世应变的能力,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不断修改,充实教义的内容,更新其方式、方法。

    道教自古就有其融合性和包容性,当今现代科学文明在大力发展,我们的传统优秀文化要保护,要继承。几千年外丹黄白之术,需要化学实验、科学检验,符法术,斋醮需实践和灵感来体验,内丹修炼不仅对现有资料进行有据的分析,还要请名师指点。内丹学是道教徒长生久视,神仙思想奋斗的最终目标,是道德修持的结晶体,也是人体生命学者苦苦追求所需要获得的科学的依据。这些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是我们现代道教所要做出的贡献。 

  道教是由宗教信仰、道教经典、教团组织构成的社会实体,“人能弘道,道亦载人”,每个教团每个道教徒都在社会实际中生活,我们必须与社会方方面面相适应,遵纪守法,要有牢固的公民意识,学法、懂法、维护法的尊严,为社会主义服务;提高道德思想,发扬优良传统,制定切合实际的管理制度,树立新道风。一个地方宗教组织有没有与社会相适应的活力,关键是组织团结性、公正性、政策水平、文化水平、道学水平,必须要有整体的素质。随著时间的推移,老一辈教徒逐步减少,培养年青一代道教徒,是整个道教的当务之急。知贤善用,老一辈大胆起用年青教徒接班,是道教的发展所必须的。维护道教的合法权益,创造良好条件,决定道教活动场所的主管权,是道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必要条件,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的管理,使教徒服务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审时度势,道教与社会各方面相协调、相适应,才能顺利地传承与发展,才能完成毕生修道大业。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