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由太清宫遗址看道教始祖老子

2011年11月14日

太清宫

    东汉时期,道教初步形成,尊奉老子为始祖,开始对他进行祭祀。

    2570多年前,老子诞生在河南鹿邑。据《史记》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即今位于鹿邑县城东5公里的太清宫),姓李氏,名耳,周守藏室之史也。”1997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国家和省、市文物考古专家对太清宫原址进行了大面积发掘,揭露面积3000多平方米,发掘出土上至商周,下至唐、宋、金、元等时期的太清宫遗址和大量珍贵文物。为研究和复原历朝历代皇家祭祀老子和道教活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史志记载,东汉延熹八年(165年),桓帝派中常侍管霸到老子家乡河南鹿邑创建老子庙。唐武德三年(620年),高祖李渊认老子为祖宗,派人在东汉老子庙的基础上进行扩建,作为皇室家庙。唐乾封元年(666年),高宗李治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并增建“紫极宫”、“太清楼”,改庙名为“玄元庙”。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又册封老子母为“先天太后”,在汉李母庙的基础上,扩建成洞霄宫。至玄宗李隆基时,太清宫又有增建,规模达到鼎盛,占地八顷七十二亩,周围四十里,宫内建筑恢弘,体现出皇家的气质。太清宫称前宫,洞霄宫称后宫。前宫祭祀老子,后宫祭祀李母。两宫中隔一河,河上有桥。河名“金水”,桥称“会仙”。玄宗皇帝还亲朝太清宫,为老子上尊号“大圣祖高上金阙天皇大帝”,改庙名为“太清宫”。唐末黄巢起义,太清宫毁于兵奭;宋真宗年间重建,规模比唐时有加;金元明又屡修屡废,至清代重修时,规模已无法与唐宋相比。近代以来,太清宫又多有破坏,多数建筑仅存遗址。

老子坐像

    老子道家思想的形成始于春秋时期学术思想的自由和他自身的勤奋好学。据说老子父亲老佐为宋国司马,携家眷攻打彭城时兵败,老子的母亲在逃亡途中经过苦县生下老子。老子自幼聪颖善思,无所不学,长大后到周国都守藏室为吏。周朝守藏室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博物馆,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守藏室的官员要在朝廷殿堂的明柱底下进行记录,因此也被称为“柱下史”。后人在建老子庙时,往往在庙中立一铁柱,以示纪念。后来道教把老子尊为始祖,道士们为了表示对老子的崇敬和虔诚,便把铁柱缩小为发簪插在发髻间,这也成为道士装束的一个特征。

    经过数年的苦学,老子闻名遐迩,声播海内,连孔子周游列国时都要向他问礼。传说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其中对于“道”的阐述成为道教的信仰基础。

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