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译文:道这个东西,你好象看得到,又好象看不到,这就称之为“微” ,你好象听得到,又好象听不到,这就称之为“希” ,你好象抓得到,又好象看抓不到,这就称之为"夷" 。这三个方面不可能实现完美的论证,它们是融为一体的。它们既存在于事物的表面,却又不清楚明彻,又蕴含在事物的里面,但似乎能明察。它们就像一根由若于股结起来的绳子,每一小股你无法给它命名。虽然奥妙莫测,但它们同归于物体之中。因此,称它们为无形态的存在,无物质的现象,恍恍惚惚,似有似无。既看不到开端,也不知其结尾,但它们却遵循着恒古不变的自然法则,驾驭着现实世界,它能明白物质的开端与结尾。这即是道的秩序和本质。
    《道德经》之十五章 原文: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译文:古代那些善于研究自然法则的圣人,能够从一般现象的微妙处领悟到深奥的道理,更能深入到一段人不可认识的境界。正由于难以认识,因而要有不畏困难的精神:有时像冬天涉水过河,犹豫不决;有时像担心四邻起祸,畏首畏尾;有时相当拘谨,好象做客一样;有时过分执着,好象一名纯朴而不能开窍之人;有时认识太空泛,如同山谷一般空荡;有时糊涂茫然,如同浑浊的污水一样。哪一个先贤能因为糊涂就停止研究的呢?他们总是能安静下来化浊为清。谁又能保证这种理论认识长久立于世、不会产生更深入的认识呢?他们总是能以一种动态的、变化的发展观,逐步进入新的领域研究。只有不断追求新的目标的人,才能逐渐得到知识的升华。只有保持这种永不自满的心态,就能化糊涂为明白,不断进入新的境界。
    《道德经》之十六章
    原文: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