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行善积德的劝善伦理,要求人们积功立德、慈悲宽容,有利于幸福人生的培育。道教认为,人们所生活的自然界里,有许多神灵,其中有不少是监视人类的,并影响人们的命运。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是善恶报应的必然结果,也是对行善的一种规劝。道教还进一步指出,只要多行善功、不断累积功德,就会出现“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的美好景象,那么幸福人生自然就会随之而来。所以,道教从“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思想出发,提出“广修道德”、“积善阴德”的劝善伦理。所谓“广修道德”,就是要求遵守传统的伦理道德,遵循社会伦理规范,做到弃恶扬善。“积善阴德”就是强调人人崇尚道德、人人诚信不欺、人人众善奉行。可见,道教行善积德的劝善伦理,对于幸福人生的培育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济世利人对公民道德的培育

    济世利人的劝善伦理,是一种社会道德,它要求社会公众必须遵守“利益人群”的道德规范,奉行乐于助人的传统美德。这种社会道德,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进步,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当今社会值得大力提倡的。然而,现实社会中,总有一些自私自利的小人公开违背社会公德,公开挑战社会道德底线。对于这种丑恶的社会现象,道教的济世伦理是明确反对的。《道经》上有:“善恶在己,必有感应。”要求人们多行善事、远离恶行。要主动践行“不履邪径,不欺暗室”;“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的传统道德。《太平经》还明确指出:“凡人乃有大罪六,不可除也。或身即坐,或流后生。”这种影响自身并延续后代的恶行“承负”说,对于违背社会公德之人是一种严厉的警告,自然有利于人心向善。可见,道教济世利人的劝善伦理,对当代社会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济世利人的劝善伦理,也是一种公民道德,它要求公众恪守社会伦理,践行社会公德。所谓“社会公德”,就是指要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正常运转。对于各种伤天害理的行为,道教认为是一种极大的罪过,是要遭天谴的。《道经》上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这就是说,善恶报应,无处不在。如果你做了坏事,那就是缺德,就会遭来天怒人怨,不得善终,还会为子孙后代留下道德上的债务。道教还进一步提出“是道则进,非道则退”的要求。告诫世人凡有利于社会公众之事就大胆去做,不利于社会公众之事要坚决不做,这是避凶的最好办法。道教的这种劝善伦理,对于社会上哪些不道德行为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和警示,对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也是一个很好的促进。

    五、慈心于物对公众爱心的培育

    道教所倡导的“慈心于物”、“济人之急”和“救人之危”等思想,是对“爱心”文化的一种实践。道教明确提出:“非积善阴德,不足以感神明”。要求道教徒多行“仁爱”之举,以慈悲济世的情怀善导众生、利益人群。倡导“慈心于物”的伦理思想,自然有利于公众爱心的培育。

    慈心于物的劝善伦理,是一种慈善伦理,要求社会公众有慈爱之心,关爱社会弱世群体,服务社会公益事业。道教认为,乐善好施是天道自然之性,世人应效仿天道而行。《道德经》称:“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就是说,大自然给予人类平等生存和发展权利,只不过是有人机会好一点,就先富裕起来了。对于富裕者来说,应该主动去关心贫苦之人,像天道那样给万物以生机,这就合于天道了。   《太平经》还明确指出:“天地所以行仁也,以相推通周,足令人不穷。”天地是公正、仁慈的,天地赐民众之财物,使其能够自由自在地生活。财物应该是民众所共有,并非少数人所独占,若是积聚过多财物就是违背天意。当然,对于哪些通过合法手段和自己劳动所得而致富的,还是应该给予积极支持和鼓励。但是,对于聚财过多者,要“行仁好施,周穷救急”,多做社会慈善公益事业。这些道德说教式的劝善思想,有利公众爱心的培育,是当今社会值得提倡的。

    慈心于物的劝善伦理,也是一种生态伦理,要求社会公众关爱自然界一切生命,抑制过度消费和资源浪费,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早期道教天师道在创教时就有了“量腹取足”的规定,张鲁在汉中“置义米肉悬于义舍,行路者量腹取足,若过多,鬼道辄病之”。在当时粮食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天师道布施民众的义举受到欢迎。但天师道规定只能以吃饱肚子为标准,如果过量或者私自拿走,那就要受到神灵的严厉惩罚。这是早期道教的合理消费观,与现代人的过度消费和严重浪费的消费观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倡导“慈心于物”的爱心行动。从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出发,从关爱自然界一切生命出发,逐步提升人类社会的爱心和良知。道教认为,人类只是自然界中的一种生命体,有关心、保护自然的权利和义务,要“慈心于物,仁爱一切,使万物普得长育”。对于自然界的生命体,要做到“昆虫草木,犹不可伤”。告诫世人,要尊重自然规律,怜悯万物而不伤害生命。在这里,道教充分肯定了“善待万物”的必然性和道德价值,指出宇宙间的一切生命都各有其存在的价值,它们同人的生命一样,都应得到重视和保护。这种关爱自然的生态伦理思想,对现代社会公众爱心的培育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道教的劝善伦理是道教的优秀文化,是道教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无论是尊道贵德的人格修养,少思寡欲的健康心态,行善积德的幸福人生,济世利人的公民道德,还是慈心于物的公众爱心。所有这些,都是现代社会心灵环保的重要内容,是人类社会的传统美德。因此,我们在弘扬道教优秀传统文化时,要特别重视对劝善伦理的宣传,促进社会人心向善和心态健康,提升公民道德和公众爱心,努力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积极贡献。(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 上海市道教协会副会长 丁常云)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