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老子:注重修养是做人的根本

2012年01月03日

    做人,是一个古老常新的话题,但反映了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老子认为,注重修养是做人的根本(“我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老子·二十章》)。

  一、“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老子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所以,要顺其自然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八十章》),他不主张去欲、无欲、绝欲。但是,对于自然之外的人为欲望,即人们常说的身外之物,如声色犬马、财物名利之欲,就必须减少到最低程度,根绝了私欲就可以得到安静(“不欲以静”《老子·三十七章》)的地步。“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四十四章》)。老子提出,名誉与生命,哪一个重要?生命与财富,哪一个珍贵?得到与失去,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的吝啬必定会付出更大的耗费;聚财过多(过多的收藏)而不施以济众,必会引起众怨,最终会招致更惨重的后患和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遭到危险。这样,就可以长久平安。

  因而,老子高度概括了人与财物名利的辩证关系:“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四十六章》)。这就是说,罪恶没有比贪得无厌更大,祸患没有比不知道满足更大,灾殃没有比掠夺侵略更惨。所以,知道满足的富足平衡心理,是永远的富足。

  古往今来,多少贪夫殉财,常常由贪得无厌,不知足,不知止,而栽进了罪恶的泥潭。清朝的和珅就是典型一例。嘉庆四年(1799)正月,乾隆帝去逝,嘉庆帝根据给事中王念孙的揭发,逮捕了和珅,查明他执政20余年结党营私,贪污受贿,后诏令和珅自尽,宣布和珅20大罪。据不完全统计,和珅家产为8万万银两,超过当时朝廷十年收入的总和。难怪,嘉庆皇帝即位抄了和坤的家后,民间流传“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笑谈。

  再说现代,当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物欲横流,特别是一些处于“一把手”位置的领导干部,把权利当作为个人、家庭和小集团牟取利益的手段,最后私欲膨胀,贪污受贿,成为阶下囚。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广西自治区主席成克杰、原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原北京市副市长刘志华等不少省部级领导堕落为腐败分子,相继落网。这不是印证了老子“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的告诫吗!

  二、“圣人不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一个人如何避免成为金钱财富的俘虏?老子认为,应该保持平凡,坚持朴实;减少私念,降低欲望。(“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十九章》)

  在物欲横流、灯红酒绿的大千世界,如果不能保持一种平凡朴实的心态,其思想和精神世界就必然会偏离正轨。庄子说得好:“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也”。寥寥数语,道出了欲望与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乃至与其人生观的关系。

  为什么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呢?老子认为,缤纷的物欲世界使人目盲,靡靡的音乐使人思想麻木,鲜美的滋味使人每天想念,纵马打猎行乐使人心性浮躁发狂,稀有难得的货物使人行为不轨。(《老子·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庄子也认为,那些贪财、追名、迷权者,整日战栗不安,悲苦不堪,还无休止的追求,这算是被大自然所刑戮的人。“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操之则慄,舍之则悲,而一无所监,以门规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庄子·天运》)。这是说,把贪图钱财看作是正确的人,不会让人利禄;把追求显赫看作是正确的人,不会让人名声;迷恋权势的人,不会授人一点小权利。掌握了利禄、名声和权势,以唯恐丧失而整日战栗不安,而放弃它们又悲苦不堪,舍不得,心中一点鉴别力也没有,还在不停止、无休止的追逐。最终,利禄、名声和权势将会变成工具而杀戮了自己。

  所以,老子提倡,“圣人”不要多积蓄,自己的财富要用来济众,完全为人民;给予别人越多,自己越感富足充裕。按天道行事,就是利于万物而不为害;按圣人之道行事,就是只施济于民众,而不与相争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八十一章》)。(来源: 北斗成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