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二、从简以享受生活

    我们知道简的相对语是繁,人生在世的根本其实不是繁而是要简,简就是要“简易”、“简约”,就是要抓住主要的本质的东西。简的原则就是要少思、安闲、轻松。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时曾总结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这或可说是对道家从简精神最合适的概括。由此而来,从简便成为道教应物处事的重要指导思想。“至道不繁”,从简使自己和他人都能有一个轻松的心情,相互交往也就没有那么的机关和算计,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

    司马承祯说“简则益生”。也就是说从简而行才能健康心身。庄子说: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坐忘论》中则说:夫人之生也,必营于事物。事物称万,不独委于一人。知生之有分,不务分之所无;识事之所当,不任事之非当。任非当则伤于智力,务过分则弊于形神。身且不安,何能及道?是以修道之人,莫若断简事物,知其闲要,较量轻重,识其去取,非要非重,皆应绝之。犹人食有酒肉,衣有罗绮,身有名位,财有金玉,此并情欲之余好,非益生之良药。众皆徇之,自致亡败。静而思之,何迷之甚。蔬食弊衣,足养性命,岂待酒肉罗绮然后生全哉!是故,于生无所要用者,并须去之;于生之用有余者,亦须舍之。财有害气,积则伤人。虽少犹累,而况多乎。若处事安闲,在物无累者,自属证成之人。以简处事,一是要知生之有分,不务分之所无;二是要明白什么是无益于生的;三是要安闲无累。对于如何做到以简处事,孙思邈真人则提出了十二少的方法,即“少思少念,少笑少言、少喜少怒、少乐少愁、少好少恶、少事少机。”保持了这十二少,即守住了生命生存的根本。由此可见,简单生活即由心灵的虚闲开始,抛弃一切牵绊,让思想自由地飞翔,与“道”同游。日常生活也应是以简易为好,天天美味大餐于身体也不一定有益,反而可能生害,诚如司马真人所说:蔬食弊衣,足养性命,岂待酒肉罗绮然后生全哉!

    从简的另一方面就是要“崇俭抑奢”,这也是道教的传统美德,太上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所谓“俭”,即节约,这其中包括对物质追求的节制和个人贪欲的抑制。老子认为,沉溺于声色滋味等感官享受,受制于名缰利锁,不仅会大大地损害身体,更会妨碍体悟大道。因此,老子倡导“少私寡欲”,恬淡俭啬,节制物质欲望和个人私欲。节约而不奢侈,收敛贪欲,甘于恬淡,顺乎道义而有所节制,乃是俭之德。所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简才能达到轻松,放松我们的心情。少一些烦恼,少一些忧郁,多一些开心,多一些快乐,像云一样逍遥。在上个世纪早期就有人曾经预言:“有史以来,人类将首次面对一个真正永恒的问题——如何利用工作以外的自由与闲暇,过快乐、智慧的美好生活。”一贯以崇尚金钱和成功着称于世的美国人,也对过去的价值观产生怀疑和厌倦,不少人甚至宁可放弃高收入和为事业疲于奔命的生活方式,而选择少赚钱、少消费和求得快速成功,换取更多的自由时间,去过一种比较轻松的生活。阅读有价值的书籍,写诗,唱歌,欣赏艺术,学习新语言,到公园散步,去大海游泳,观看日出及日落,或去听小鸟唱歌——这种诗意而浪漫的生活方式看上去简单无比,实行起来却无比艰难。我们有不少人为了得到奢华的生活可以忙碌几年、几十年,却舍不得花费几个小时享受生活。舍弃物质而重精神,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似乎很难让人做出选择,神仙逍遥的道教思想,可以让我们从中寻找解开困惑的钥匙。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人的贪心也在快速膨胀,社会上出现了许多贪污腐败的现象。究其原因,是私欲膨胀促使他们绞尽脑汁争夺名利财富、贪图荣华富贵,其下场必定是可悲的,就像《道德经》中所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这些话语让人们体悟,生命才是最宝贵的,一旦失去则不可复得。懂得了这一道理,便不会为声色财富这些个人私欲所牵累,自然能够在实践中做到去奢去贪,崇俭节欲,从内心深处认同俭朴廉洁等道德要求,将其化为自身的品德。由此通过确立珍爱生命这一价值取向,来调节人们的需求结构,从而淡化人们对于一己之私欲的过分贪求,淡化小我,不为物累,以求得心灵的安和,实现肉体健康和精神自由,如此,才能最好地享受生活,实现体悟大道的人生理想。

    三、从朴以真爱生活

    《道德经》第十九章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朴的本质是质朴而无华,像生命之初的婴儿一样。道教讲“抱朴”,就是去除后天之伪,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朴素之道。也就是要求学道者持守质朴无华的本真,这样才能与道合一,达到自身人格的完善,而走向这种复归之路的关键则是“少私寡欲”,元代道士李道纯阐释为“清心释累,绝虑忘情”,是修道的必经之路。卸下心灵沉重的包袱,才可以“穷理”;抛开俗事纷扰,才能“尽性”;摈弃了一己私欲,最终能“造道”。道教所倡导的“抱朴”,依托于人们对于生命的珍惜和热爱而得以实现。真爱生活是一种智慧,而古老的道教,正是这种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使世人更为合理、合“道”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素朴纯一,足以知天”,知天者,即能与天同寿。保持恬淡无欲、清静素朴的思想,不过分地追求外在的功名利禄和荣华富贵,不为个人的私欲而绞尽脑汁,不为个人的得失算计而心神不安,始终保持一种“安时而处顺”、“知足而常乐”的高尚情操,养成一种“与人无忤、与物无争”的旷达胸怀,才是“返朴归真”的真谛所在。《太平经》中有“下古人心邪蔽,不若太上古之三皇,人心质朴,心意专一,各乐称天心,而忠信不欺其上,故可无文也”之句,意在批评世人品行邪恶,颂扬古人的质朴。在我们经常慨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今天,尤其需要这种返朴归真的境界。梁启超先生曾说:“天下之大患,在有智慧之人耽溺于私欲,日出其智慧以扩张其溪壑无厌的物质生活,……道家欲救此病,故以‘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为教”。

    治身返“朴”以归真,治世之道亦当归于“朴”。《道德经》第三十七章中称“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第五十七章中又说“我无欲,而民自朴”。执政者将“朴”作为治政原则之一,则民众也因此可以保持自然和朴实了。《南华真经》称“同乎无欲,是谓素朴”,认为执政者要“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就是自身要静,行为要随道的规律,动静都要无为,使天下和自身都达到朴素的天然本性,这样天下就无人能与之争夺。从道的人则应“雕琢复朴,块然独以其形立”,就是去除对本性的雕琢,恢复纯朴的本质,以自己本来的形象独立于世。《淮南子》也将“朴”视为“道”的重要特性,称“朴至大者无形状,道至眇者无度量”。在天地初辟,万物未生之时,世界就是“混沌为朴”的。万物生成以后,“朴散而为器”,因此,治政的人要“澹然无欲而民自朴”,从道的人应该“偃其聪明而抱其太素”。

    庄子提出了返归淳朴的措施。从原则上讲,就是“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即不要用人为的东西去毁灭天然,不要用造作去毁灭性命,不要因贪求名声而成为名声的牺牲品。这样“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四、从和以快乐生活

    “和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理念。“和谐”这一概念的提出,诚如当代着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所说,“是我们中华民族送给全世界的一个伟大的礼物”。因此,在今年的“国际道德经论坛”上,大会的主题就是“和谐世界,以道相通”。“和”的意义,一是要通,二是要顺,三是要悦,四是要包容。通则和谐,和则相生。(来源:道教之音 作者张继禹道长)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