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道家的伦理精要是“慈柔”之德

2012年03月31日

    道家着力探寻的是宇宙之根。在先秦道家老子和庄子那里,是将宇宙的根源视为“道”。在老庄看来,“道”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存在,是宇宙万物的本体。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庄子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道家探寻宇宙之源、天地之根的目的在于解决社会人生的根据问题。也就是说,道家谈天道,是为了证人道。所以,其理论有两部分构成,一是道论,一是德论,得之“道”者谓之“德”。这也就是老子的著作为什么叫《道德经》的原因。得道之性即为“自然”。这一“自然”泛存于社会和人事之中。

    道家所谓“自然”,其义并不是我们今天人所常讲的那个自然界,换句话说.,道家讲的自然不是我们今天理解的与文化世界相对的自然界。庄子用两个概念来说明自然与非自然,一个是天,一个是人。庄子在《庄子-秋水篇》中这样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意思是,牛与马生下来有四条腿,这就是天。给马套上辔头、马鞍,给牛穿个鼻孔,这就是人。所谓天就是自然的,先天的,原来的样子,原始的状态。

    道家探寻和论证宇宙之根以及道家的道论、德论以及自然观的目的也是要引出人的行为准则,或者说是要建立一套伦理道德原则。如果要对道家的准则和原则作一个精要概括,那就是“慈柔”之德。

    老子认为人道应该效法“水”之性德,即慈柔、顺势、利物、不争。这是一种“上善”的境界。老子说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万事万物都靠水去滋养,但水从来都是默默无闻地去利益着万物,绝不去与万事万物争什么,它喜欢处在众人都不喜欢和厌恶的地方,即处在下方,正因为如此,它才更接近大道。

    上善之法,慈柔之道,在老子那里又以“无为”论而称之。正确理解道家的“无为”观念也是非常重要的。道家所谓“无为”不是不做,不作为的意思,而是“因循为用”,即因性任物,顺时顺势而动,遵循事物规律行事之谓也。

    我将老子“无为”论概括为如下六大处人处世原则:一是处下,二是居后,三是不争,四是尚柔,五是贵弱,六是主静。道家的人生智慧是要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当你取得了成绩和成就后,你若想不失败、不被转化掉,那么你务必要牢记上述“六条原则”,否则一定失败,绝没有例外。对于这一点,大家都要慎思之,笃行之啊!

    我常说,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没有道家的智慧是成不了大器的。因为这种智慧是避免失败的成功学!从正面说,越是成功者,越是大家,越需要虚怀若谷。一位书法家送给钱学森一句话,“未出土时先有节,待到凌云更虚心”。大家知道,传说至圣先师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老子就给了孔子八个字的告诫:去掉“骄气,多欲,态色,淫志”。因为在老子看来,这些是足以导致失败的东西,是绝对无益于人生的。同学们要知道噢,就是这几个字的规劝,使得孔子对老子的评价超乎寻常地高,佩服得是五体投地,说老子简直是一条龙啊!连孔子都如此,况其他人乎?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还是告诉我们,要常怀慈柔、俭束、处下居后不争之德,那就能笑傲江湖。从这里我们应该能够体会到道家“无为”的思想深义,那就是它要求结果最优,这也就是大家非常熟习的那两句名言:“无为而无不为”、“上善若水”。如果说儒家仁爱思想所欲达到的最高境界为“至善”,那么道家慈柔思想所欲达到的最高境界即为“上善”。(作者: 徐小跃 来源: 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