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道家黄老学的来龙去脉与历史评价

2012年05月14日

    什么是黄老学

所谓黄老学,顾名思义就是黄帝老子之学。但这样定义过于简单,又不准确。因为黄帝并未传学,所谓黄帝学只是后人假托的。准确地说,所谓黄老之学,是形成于战国末年、兴盛于西汉初期、假托黄帝立言而以老子“道论”为基础,兼综阴阳、儒、墨、名、法诸家思想的道家新学。

那么,判断是否黄老学的思想标准是什么呢?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司马谈《论六家要指》(载《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论之“道家”。《论六家要指》指出:“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又指出:“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

这样的道家是老子或庄子吗?非也。因为老庄是非儒墨批名法的,也罕论阴阳之大顺。据我的研究,司马谈所谓的道家,只能是黄老道家。《论六家要指》为我们树立了一个黄老道家的标准,即综采诸家精华而构建了“无为无不为”的道家理论体系(“以道为宗,兼采百家”),这就是黄老学。

老学、新老学、黄老学三阶段论
  
众所周知,古代道家学派是由老聃奠基创说的。但对其发展脉络则众说纷纭。据我考证,作为道家的老聃,是战国早中期人,《老子》一书成书于战国中期。在老聃之前,如杨朱、范蠡、荷蓧丈人等可以说是道家的先驱,但未形成道家学派。只是在老聃过关写了《上下篇》传授给关尹之后才逐渐形成老子学派。《庄子》中所称的列御寇当属老子弟子辈的人物,《吕氏春秋·不二篇》讲“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虛”,他们显然是传承了老子“清静无为”、“致虚守静”的思想宗旨。所以,可以把老聃、关尹、列御寇归为早期道家的老学阶段。

老学之后,形成了以庄周为领军人物、以《庄子》书为代表作的庄子学派和以稷下学者田骈、慎到、彭蒙、环渊为代表人物、以《管子》中《心术》上下、《白心》、《内业》四篇为代表著作的稷下道家学派。庄子学派的思想特点,是继承了老聃“自然无为”的思想宗旨,开展了对儒家、墨家、法家政治哲学的思想批判,其后学则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儒家之说,但未形成黄老学兼综诸家的特色。稷下道家吸收了法家、儒家思想,但也未形成兼综诸家的特色,因此只能算新老学,而不能算黄老学。

到战国末年,伴随着国家统一趋势的日益明朗化以及思想领域中从“百家争鸣”走向“百家合流”趋势的出现,道家学说的内容和性质也发生了新变化,表现出从排斥别家到吸收诸家主张从而溶化为新道家思想体系的倾向,加上当时假托黄帝立言的风气日炽,“黄帝书”陆续出现,道家学者不仅尊老子,而且尊黄帝,于是开始了由新老学向黄老学的转化,早期道家转变为黄老道家(关于黄帝传说与黄帝书的考证从略)。到西汉初期,统治者采取黄老学所主张的“与民休息”、“无为而治”政策,在思想领域推崇黄老学,所以黄老学在西汉初期得以发展、兴盛,一度占据了思想上的统治地位。直到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等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黄老之学开始由盛转衰并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

形成于战国末年至汉初的黄老学派,大致可以划分为楚国黄老学派、齐国黄老学派、吕不韦学派、汉初黄老学派等派别。

楚国黄老学派是从老庄学派逐步演变而来的,过去被人当作“伪书”的《鹖冠子》和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黄老帛书》(包括《经法》、《十六经》、《道原》、《称》和帛书《德道篇》),他们的活动时代是在战国末至秦汉之际;齐国黄老学派是从稷下道家学派演变而来的,其代表人物是《史记·乐毅列传》所记载的河上丈人、安期生、毛翕公、乐瑕公、乐臣公、盖公这一派,他们“善修黄帝老子之学”、“显闻于齐”,活动时代在公元前240年至公元前194年之间,但他们的著作已经亡佚难考;吕不韦学派是指秦统一全国前集中于吕不韦门下从事编纂《吕氏春秋》的道家学者;汉初黄老学者很多,但主要是太史公司马谈以及以淮南王刘安为首的淮南黄老学派,其代表作是《论六家要指》和《淮南子》,还有假托先秦的文子(可能指越大夫文种)立言的《文子》一书。

黄老学主张统治者少干涉人民的生活

黄老学作为道学发展新阶段,既有继承老学基本理论的一面,又有改造并发展老学和新老学理论的一面。两者有同也有异,我们应当分辨其同异。

从“同”的一面说,二者在哲学上都是以老子的“道”论为主旨,包含了许多朴素辩证法观点。在政治思想上都以“清静无为”理论为基础,主张统治者少干涉人民的生活。这表明了它们与儒家、法家、墨家等学派的根本不同而归属于道家学派。

那么,黄老学与老学新老学有些什么不同呢?我认为主要有两点:第一,在与先秦诸子学的关系及取舍方面,老庄之学表观出与各家学说的明显对立、相互贬斥,如《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所说:“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这叫做“道不同不相为谋”。而黄老学则不然,它突出地表现出以早期道家理论为基础,兼综杂采诸子学之“善要”的特点。黄老道家对各家思想的兼采和吸收,并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以道为宗,兼采各家的。可见,黄老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早期道家理论为基础,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名家学说的要点,而形成了新的道家理论体系。第二,在阐述道家的“自然无为”理论方面,老庄所强调的是纯任自然而反对主观人为,是消极“无为”主义。而黄老道家强调的是“无为而无不为”,强调“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既有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的一面,又有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做到有所作为的一面,是一种积极“无为”主义。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