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为何早早决定死后不与孙中山合葬?
2014年11月18日
1981年5月29日,“国母”宋庆龄死后,很多人以为她会与孙中山合葬或是葬在中山陵,但在她的遗体火化的第二天,骨灰就用专机运往上海,安葬于万国公墓的宋氏墓园。宋庆龄为何会这样做呢?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研究中心原常务副主任、宋庆龄故居原主任何大章在谈到宋庆龄为什么没选择安葬在南京紫金山中山陵与孙中山一起合葬的问题时,何大章解释说,宋庆龄曾经讲过,紫金山是为真正伟大的人物服务的。言外之意就是她是一个普通人,是人民的一员。虽然是孙中山的夫人,但她不愿意用这种身份去分享伟人的光辉。所以,她觉得普通人要葬在公墓里。这是宋庆龄为什么不葬在紫金山的一个原因。
与宋庆龄关系友好的廖承志在《我的吊唁》一文中解释说:宋庆龄一生地位崇高,但她从未想过身后作什么特殊安排。台湾有些人说,她可能埋葬在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她想也不曾想过这些。中山陵的建造构思,她不曾参与过半句,也不愿中山陵因为她而稍作增添。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宋家有一个约定,就是活着的时候不管有多少矛盾,死了一定要葬在一起。宋庆龄曾经在一封信里写到,记得我家有八穴地,所谓八穴地就是八个墓穴。这八个穴地就是给她的父亲宋耀如、母亲倪珪贞,以及他们的六个子女:宋霭龄、宋庆龄、宋子文、宋美龄、宋子良、宋子安。八个人要葬在一起,这是早就说好了的。
1931年宋庆龄的母亲去世以后,子女就商量给他们的父母建一个合葬墓。因为她父亲早就去世了,所以做合葬墓之前,宋庆龄和她的小弟弟宋子安去给父亲扫最后一次墓。扫墓的时候他们照了一张照片,在照片背面宋庆龄写了八个大字,“树长万代、叶落归根”,就是说要尊重家族的这种约定,渴望家族团圆。
宋庆龄这么做完全是出于她的遗愿。在她逝世前三个月,被她一直尊称为“李姐”、十六岁就到了她身边帮助料理家务达53年之久的李燕娥因病逝世。宋庆龄嘱咐李燕娥的骨灰与她的骨灰要葬在一起。为此,她给私人秘书的书面指示中,画了一个草图,标明李姐和她自己墓碑的位置应在她父母合葬墓的左右等距,都平放在地上。
何大章认为,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宋庆龄对父母有一种内疚。因为她坚持要嫁给孙中山,这件事伤了她父母的心,她是逃出来的。当时她的父亲就病得很重,她肯定心里很难受。可能她想当时使父母伤心了,死后一定要陪他们。
对宋庆龄刺激最深的还是上个世纪60年代文革破四旧时,上海的红卫兵“砸烂”了她双亲在万国公墓的墓地,“推倒石碑,把墓中骸骨挖掘出来,实行‘暴尸’”。
《宋庆龄传》这样记述:“墓地遭破坏的照片从上海寄到北京时,宋庆龄身边的工作人员第一次看到她精神上支持不住而痛哭起来。后来,周恩来下令上海市有关部门立即将宋墓修复,并在竣工后拍了照片寄给宋庆龄,但并没有全部照原样修复。原来的墓碑上列着所有六个子女的名字,而新墓碑上只有宋庆龄一人。文化大革命告终之后,又重新换了墓碑,完全复原。”
如此看来,宋庆龄之所以选择宋氏公墓作为自己最后的宿身之地,既是一种女性意识的反映,也不能排除母亲在她心目中的地位所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