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梧州钱监传奇(四)
2015年02月10日
前文说到,梧州钱监从从宋朝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至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间开始铸钱,每年铸币的数量最少为15万、最多为19万贯(每贯1000文),产量居全国第九位,这就说明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重要的。那么,梧州钱监一直到什么时候才停止铸币的呢?
如果我们从宋代梧州钱监遗址出土发现的、现存梧州博物馆和广西区博物馆的钱币来看,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其铸期的起止。多年来,先后在宋代梧州钱监遗址出土发现的钱币有:熙宁重宝(公元1068年―公元1077年);元丰通宝(公元1078年―公元1085年);元祐通宝(公元1086年―公元1094年);元符通宝( 公元1098年―公元1100年);圣宋元宝(公元1101年);崇宁重宝(公元1102年―公元1106年);政和通宝(公元1111年―公元1118年);宣和通宝(公元1119年―公元1121年);绍兴元宝( 公元1131年―公元1162年)。
以上可以看出,从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起算,到绍兴年末(公元1162年)铸期宋代梧州钱监长达87年。期间旋铸旋停是肯定有的,原因既有统治者的主观意志,也有铸币原材料丰与欠的客观原因。
笔者认为,尽管在出土钱币中缺少了“绍圣元宝”、“大观通宝”、“重和通宝”、“靖康元宝”、“建炎通宝”五个年号钱,并不表示这几个年号钱就没有铸行。因为发掘出土的钱币只有102枚留在梧州博物馆,其余183枚由广西 区博物馆收藏,广西 区博物馆一直未有报道183枚钱币的分类。即便是梧州博物馆藏的102枚,据保管员黄洁华女士称,有许多是字迹模糊,没法判断钱文名称,仅分辨出八个年号九个品种的15枚钱币。其余87枚钱币仍沉睡在博物馆的库房中,有待识者考证。
另外从《朝野杂记》的《东南诸路铸钱增损兴废本来》明确记载了梧州钱监在大观年间铸行了“大观通宝”钱币,另外其他史料也多次(处)提到梧州钱监铸行各年号的小平钱。而现在报告在遗址出土仅发现“圣宋元宝”一种。
再有就是,近十余年来梧州及梧州周边出土发现的大量宋代钱币中,从“熙宁元宝”到“宣和通宝”、“建炎通宝”、“绍兴元宝”均有小平钱,基本上没有断档。
宋代梧州钱监设置后,其铸币是“充本路支用”为主。除了特别的情况,朝廷是不会舍近求远,从外路调运钱币到梧州及梧州的周边地区使用。
与铸期有密切关系的一个情况是不容忽视的。在访查过程中,被访者都提供在钱监遗址旁边,有一座“炭屎堆”,人们俗称“炭屎墩”,所谓“炭屎”实际上就是铸钱的炉渣,其体积巨大,底部比篮球场还要大,高约三层楼高,顶部有近二百平方米宽,保守估测有2万多吨的炉渣。如果不是长时间的铸币,是不可能产生如此大量炉渣的。
由此亦可推断,最少在南宋高宗绍兴年间梧州钱监仍在生产,至于到什么时候才停止铸币的,目前就无法查考了。(余天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