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山陵的孙中山雕像由法国人设计
2011年10月11日
南京中山陵的设计方案曾有意参照拿破仑墓的设计方案,尽管没能完全如愿,但也有所借鉴。而中山陵的孙中山大理石雕像,乃是“全球招标”后才选定设计者,他是法国的著名设计师保罗·朗特斯基。
全球征集雕像设计师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与世长辞。葬事筹委会成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在紫金山为孙中山建造墓地。筹备委员会要在中山陵的祭堂里,安放一座雕像,供人们凭吊、瞻仰。谁能完成雕像的设计呢?为了找到雕像的合适人选,当年曾举行一场“全球招标”。
1925年12月,雕像设计征集启事在上海申报以及日本、苏联等国的美术杂志上刊登,期限是6个月,但应征者寥寥无几。于是,招标期限被延长半年。1926年12月,招标结束后,共有14位中外雕塑家投标,但没有一件作品让评审员满意。
1927年11月11日,筹备处召开会议,再次把雕像事宜提上日程。最后,担任陵墓设计图案评审顾问、曾在法国巴黎帝国美术学校留学的雕塑家李金发,推荐了法国著名雕塑家——保罗·朗特斯基。
1928年6月,孙科还带着中山先生的生活纪录片和几十张照片赶赴巴黎,与朗特斯基进行接洽。朗特斯基看了这些资料后,要求孙科每天下午到他家端坐,让他仔细观察,从中来描摹中山先生音容神态。
1930年初,雕像才最终定稿。随后,他选用白色大理石,经过几个月的精心雕琢,这座高4.6米的坐像终于诞生。
为雕像穿上长袍马褂
细心人会注意到,在中山陵的孙中山大理石雕像,孙中山穿的是长袍马褂,这也有一段故事。朗特斯基在1928年10月15日的日记中记下了当初的想法:“真惊讶有些人无法判断什么是有价值的东西,他们往往会盲从地受到别人错误判断的影响,一定是因为这种感受使得这些中国人不得不希望一个穿西服的雕像。他们没有想到长袍马褂使他们保持了神秘和特色,也使别人对他们刮目相看。”
张万申说,在朗特斯基的记载中,他塑造孙中山坐像时,每一个阶段塑好之后,就必须将照片寄回中国审查改正,认为满意后,再进行下一阶段的工作。朗特斯基在1929年10月22日的日记中说:“好的艺术家应该能够把顾客的愿望和自身对美的追求达成一个协调,但这往往不容易。”
吕彦直设计监造中山陵
1925年5月2日,葬事筹备委员会确定奖金总额为5000元。由孙科及主持工程的常务委员宋子文起草《陵墓悬奖征求图案条例》。
最终,曾留美的山东籍建筑师吕彦直夺得了一等奖。吕彦直,安徽滁县(今安徽滁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建筑师。他设计、监造南京中山陵,还有广州人最为熟悉的中山纪念堂。但遗憾的是,未等陵墓落成,吕便积劳成疾,于1929年3月18日病逝。
中山陵剔除古代帝陵的神道石刻,保留了“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墓室”,一改以往帝王陵寝全封闭的神秘规制,呈“民主开放型”,墓室在祭(陵)堂之后,人们可入墓室瞻仰。
吕彦直最初曾想参照法国拿破仑墓的风格来设计中山陵,后来觉得不妥而放弃初衷,最后将陵墓确定为钟形。(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