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父亲,领悟感恩
作者:
韦霞
日期:
2012-07-24
投票数:
115
点击数:
5520次
我要投诉

    当我还是学生的时候,读朱自清先生《背影》一文,所能理解到的,只是父爱也可以细腻琐碎,并没有太深的触动;如今,当我也有了出外谋事、操持家务、育子教子等种种经历之后,再读《背影》,心中百感交集,未几便已热泪盈眶!


    确实,随着自身年龄、阅历的增长,对父亲的认识、对亲情的理解,在人生的各个阶段会达到不同的层面。现在的我,重新读父亲,对父亲这代人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人生、对感恩另有一番领悟。


    我的父亲出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当时,日军侵华,一路南下,进入广西,所到之地,烧杀抢劫,无恶不作。为躲避日军,奶奶辗转地从广西西部迁移到东北部,父亲正是出生在这段逃难的路上。生不逢时,或许就注定了父亲一生要经历不少坎坷。


    1945年,随着日军撤离广西,局面逐渐稳定,爷爷奶奶也就随地安居下来。奶奶在世时曾经给我们说,父亲特别懂事,从小就会帮助家里糊火柴盒,减轻家里负担;学习成绩优异,能写能画能弹能唱,多才多艺。奶奶回忆说,曾经有老师亲自上门向奶奶感谢,感谢她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孩子。然而命运多舛,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仅仅是由于爷爷解放前曾经在香港汇丰银行工作过,父亲被界定为“黑五类”人员的子女。尽管成绩优异,却只能被安排到一所很差的高中就读。就在父亲准备高考的时候,又遇上了文化大革命,高考制度被废止了。于是,在上世纪60年代末的“上山下乡”运动中,父亲成为一名知青,走向农村。


    我统计了一下,在父亲的青少年时代,遭遇了60年大饥荒、不正确的成分划分、失去高考机会等三大挫折。所以,在我的想象中,遭遇到这么多无法抗拒的挫折,父亲应该是抑郁苦闷的。而实际不然。父亲从来没有抱怨过生活带给他的坎坷,反而每次向我们提起那段岁月,总是描绘得有声有色。什么一餐能吃八两饭啊,下河打水捞到了鱼啊,豆角大丰收吃到饱啊,上山砍柴有意外收获啊,似乎充满了乐趣。小时候,我们听这些故事,觉得非常有趣;现在才知道,在那个无从选择的大时代中,父亲只能顺应时势,用苦中作乐的精神度过那段艰苦的岁月。这些“有趣的故事”,带来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引导我们怎样面对挫折、怎样在困境中生存。


    在这段特殊的岁月中,父亲并没有失去梦想。1977年10月21日,当父亲从广播里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后,激动得彻夜难眠。找到偷偷珍藏的书籍,父亲开始了复习。从收到恢复高考的消息到12月8日高考,仅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放下了10年的课本,复习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更何况白天还要参加劳动。就是在这种条件下,父亲考出了优异的成绩,上了录取分数线(当时录取率非常低,只有百分之四),并且名列前茅。


    当时我已经出生。考虑到家庭离不开他的照顾,也没法掏出更多的钱让他去外地读大学,父亲选择了本地的一所师范院校(当时读师范院校有补贴,可以大大减轻经济负担)。父亲在这所师范院校里很快以出色的成绩、良好的处事能力获得青睐,毕业时留校成为了一名老师。对于父亲这个选择,现在的我有着更深的理解。一个真正成熟的人,在做决定时不会只考虑个人的理想,而是会全面考虑到家人的需求和承受能力。正是这个决定,使我得以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也使母亲肩上的负担得以减轻。


    家里的日子逐渐稳定下来,我也渐渐长大。在父亲身边成长,让我感受更深的是父亲的另一个宝贵品质:孝。


    奶奶是2008年去世的,享年99岁。许多人都说,如果没有父亲的精心照料,奶奶活不了这么长时间。奶奶这一生,经历过战争、饥荒、劳累,到70多岁的时候,便长期卧病在床、大小便失禁、缺乏自理能力。有过跟老人共同生活经历的人都知道,老人的房间里总会有一股难闻的味道,很难接受,我也不例外。我不愿意进入奶奶的房间,不愿意搀扶奶奶出去走动,向父亲“投诉”奶奶的种种不是。奇怪的是,对我这种不懂事的行为,父亲却从来不斥责我,总是用温和的语气说:老人家嘛,难免的啦!他自己则一如既往地承担着照顾奶奶责任,给她喂饭、梳头、剪发、翻身、擦脸、洗脚,而且无论怎么忙,他也会找时间陪老人家说话。一天晚上,父亲一边给奶奶修剪脚指甲,一边跟奶奶聊天。奶奶说起父亲小时候带着一个咸蛋、一个馒头步行到邻镇赶考的事,说起为了供父亲上学,自己拼命给别人做衣服挣手工钱的事,说起在大饥荒那几年怎样想办法让父亲多吃上几口饭的事。父亲在应和着,不时微笑着插上几句。看到这么温馨的场面,我忽然一下感觉非常惭愧,原来我之前是多么不懂事!父亲已经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什么是亲情,什么是感恩。


    解读父亲的人生经历,感悟颇多。我明白了一个优秀的人所应具备的品质:吃苦耐劳、坚持不懈、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德才兼备;明白了不如意时应该怎样管理自己的情绪;明白了身处逆境时应如何生存;更重要的是,我明白了感恩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孝顺,也不仅仅是发自内心的感动、感激,而是一种贯穿在我们生活当中的一种处世哲学:不为自己没有得到而斤斤计较,不为自己失去的怨天尤人,为能收获到的点点滴滴而高兴,为有机会向目标奋斗而努力。这才是真正的感恩,是生活中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