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
 
    (1999年6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捐赠和受赠 
    第三章捐赠财产的使用和管理 
    第四章优惠措施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鼓励捐赠,规范捐赠和受赠行为,保护捐赠人、受赠人和受益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愿无偿向依法成立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公益性非营利的事业单位捐赠财产,用于公益事业的,适用本法。 
    第三条 
    本法所称公益事业是指非营利的下列事项: 
    (一)救助灾害、救济贫困、扶助残疾人等困难的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活动; 
    (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 
    (三)环境保护、社会公共设施建设; 
    (四)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其他社会公共和福利事业。 
    第四条 
    捐赠应当是自愿和无偿的,禁止强行摊派或者变相摊派,不得以捐赠为名从事营利活动。 
    第五条 捐赠财产的使用应当尊重捐赠人的意愿,符合公益目的,不得将捐赠财产挪作他用。 
    第六条 捐赠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不得违背社会公德,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 
    第七条 
    公益性社会团体受赠的财产及其增值为社会公共财产,受国家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和损毁。 
    第八条 
    国家鼓励公益事业的发展,对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公益性非营利的事业单位给予扶持和优待。 
    国家鼓励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公益事业进行捐赠。 
    对公益事业捐赠有突出贡献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由人民政府或者有关 部门予以表彰。对捐赠人进行公开表彰,应当事先征求捐赠人的意见。 
    第二章 捐赠和受赠 
    第九条 
    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选择符合其捐赠意愿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公益性非营利的事业单位进行捐赠。捐赠的财产应当是其有权处分的合法财产。 
    第十条 
    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公益性非营利的事业单位可以依照本法接受捐赠。 
    本法所称公益性社会团体是指依法成立的,以发展公益事业为宗旨的基金会、慈 善组织等社会团体。 
    本法所称公益性非营利的事业单位是指依法成立的,从事公益事业的不以营利为 目的的教育机构、科学研究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社会公共文化机构、社会公共体育 
    机构和社会福利机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