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任婉婉:用孝心传承中华美德
2013年09月29日
在安徽淮北市,乘105路公交车到郑岗子站下车,向西数十米再向南拐,就进入任婉婉家所在的土楼村。
傍晚时分,任婉婉正在给外婆剪指甲,这是她平日里做惯了的事。
修建多年的3间平房里,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电器,院落也已显老态,但却充满温馨。
去年开始,外婆的头脑有些糊涂了,认清眼前是心爱的外孙女,她不再固执地起身,只是静静坐着,含笑看着。
任婉婉(左一)和家人在一起
母亲说,女儿是个知道干活的好孩子
即使在农村,这个家的经济状况也只能算很一般。
几亩薄田,两个女娃,父母靠种地为生。在任婉婉的记忆中,最窘迫的时候,曾向同住一庄的外婆家借油吃。这种情况,直到父亲出外打工、自己参加工作后才稍有些好转。“我是长女,该帮父母扛起家庭的重担。”四五岁跟着上地里,七八岁帮着割草、收麦,各类农活、家务活,婉婉没有一样不上手的。
上小学的时候,婉婉曾经被重活累得委屈大哭。那几年,为了补贴家用,母亲在家蒸好大馍拿到附近的村子卖,放了学、放了假的婉婉跟着帮忙。一路上全是泥泞的小路,母女俩一人骑车、一人推车,即便寒冬腊月也是满头大汗。
卖馍更是苦事,要是碰上热天,不卖完是肯定不能走的。“可不舍得一个馍坏了!”冰箱?那还是2012年春节家里才添置的。夜色越来越浓,庄子里的灯也一盏盏灭了,一边拍着花蚊子,婉婉努力计算着手中的零钞,学费、生活用品,大部分就靠它了。
“是个知道干活的好孩子。”母亲不“吝啬”地使着婉婉,也为女儿这么多年的付出心疼不已。
2010年高考失利后,任婉婉没有选择复读,通过烈山区统一招聘,成为杨庄街道办的一名市容队员,当时的她还不到19岁。本来还有复读考大学的机会,之所以这么早参加工作,婉婉说,还是考虑了家庭状况。
父母年纪渐渐大了,每天早出晚归,为这个家操碎了心。母亲身体一向不好,大病小病不断,让50多岁的她看起来比同龄人苍老了许多。还有尚在上学的妹妹,年迈的外婆……虽然年纪轻轻,但任婉婉已奔波在家和单位之间,为了生活而操劳。
“农村孩子都是这样,多干点活没什么大不了的!”任婉婉说。
外婆说,我有这个外孙女真是享福
去年夏天,90岁出头的外婆突然记不清事了。“你是谁?”“来俺家干啥?”面对时而会遗忘过去的老人,婉婉有说不出的伤心。
有一个属于婉婉的秘密,外婆也永远不会知道了。
年岁渐大,多年来留下了不少病根,冠心病、哮喘、高血压常让外婆痛苦不已,每月的门诊医疗费用都在600元上。有时,她独自一个人去看病,觉得药费太高,不舍得买药吃。“不看了!不看了!”老人无奈地说。
婉婉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想了一个办法,只要时间允许,每次都亲自陪外婆去医院看病,看完病后,先将外婆送回家,再一个人划价拿药。“外婆,药价又降了!您的钱足够买药了,我们不用贴钱了。”觉着没增加家里的经济负担,外婆心里好受多了。其实,这些钱也是婉婉一点点从微薄的工资里抠出来的。
前几年,外婆患上胆囊息肉,医生说如果不立即手术可能会导致癌变。“当时真有点崩溃了。”婉婉不知道躲在病房外哭了多少回,可为了不让老人担心,在外婆面前,她总是抹掉眼泪笑着安慰道,“趁现在息肉还小,开刀就好了!”外婆进手术室的前夕,还执拗地让女儿给请不掉假的婉婉打电话。“我知道,她是想听听我的声音”,下了班,婉婉立即从烈山“飞奔”到市里,让术后的外婆第一眼就能看到在枕边守候的她。
“年纪大了像小孩似的,就得靠哄。”婉婉对老年人的心思可细了。
回家只要有空闲,就陪着外婆聊天,听她唠叨,顺便按摩按摩外婆行动不便的双腿;外婆爱吃点荤的,婉婉每次烧红烧肉都尽量烧得糯糯软软的,鸡蛋黄压碎了再小勺小勺地喂;她还特意为外婆买了电子血压计、家用氧气瓶等家庭医疗器具……“我有这个外孙女真是享福!”不知道多少回,外婆得意地炫耀着自己的幸福。
还是孩童时,由于父母忙于生计,任婉婉和外婆在一起的时间多些。现在,她还是愿意呆在外婆身边,嗅着老人家身上温暖的味道。性格都是大大咧咧的,吃东西相互谦让着,就连婉婉看个青春偶像剧,外婆也在一旁乐呵呵的。黄昏时分,搀着外婆在村里散步,常有人惊叹,“哟,这婆孙俩,越来越像了啊!”
任婉婉说,孝顺他们是我一辈子的责任
工作越来越忙碌,有时婉婉也会生出小小的焦虑。比如,天热起来了,还没来得及给父母做几身合体的棉绸裤褂。
乖巧的婉婉是恋家的女孩,用母亲的话说,从小老实,喜欢待在家里。
白天上班,晚上总是回家陪家人。如果碰上加班晚了点,她也一定会给父母打个电话,听到他们的声音,才会放下心来。夏天,婉婉提前为父母买好应季衣物;冬天,电热毯、棉衣等取暖物品总是早早摆在老人们的床头;逢年过节的,长辈爱吃的菜肯定是首先拎回家的。
一个月工资多少啊?够花吗?婉婉笑了。刚上班那年,第一回发工资正好赶上春节,两个月1600元,“生平第一笔‘巨款’啊!”现在,扣掉社保、医保等,每个月能拿到1000元,她挺知足的。
身上新买的T恤、短裙,加起来才六七十块钱,除了每天的交通费,婉婉花出去的大概只有中午4元的素盒饭钱了,“嘿嘿,加肉的要10块呢,不舍得。”对自己太抠门了吧?“这有啥?上高中的时候,我每个星期顶多花50块钱,家里带的咸菜、酱就够吃的了。”有时候,婉婉拿出自己的工资称点鸡鱼、买些零食,母亲会禁不住埋怨两句。还是父亲比较“仗义”,“你吃都吃了,还说闺女干啥!”母亲笑了,婉婉也笑了。
因为不舍得花钱,同学、朋友的聚会,婉婉应邀去的也少了。婉婉不以为然,有时间,她报名参加了电大会计课程的学习。毕竟,父母还不到60岁,“孝顺他们是我一辈子的责任啊!”(来源:淮北文明网 作者:韩惠 梅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