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女工董明珍:种下孝的种子 播撒爱的光芒
2013年10月08日
在单位,她是同事们交口称赞的好职工;在家里,她是贤惠的妻子、孝顺的女儿、慈爱的母亲。她数十年如一日地照顾年迈的母亲,从无怨言;她用柔弱的肩膀,挑起生活的重担,为家庭撑起半边天。一直体弱多病的母亲在她的精心照顾下,88岁高龄依然衣着整洁,精神矍铄;丈夫在她的支持下,事业蒸蒸日上,先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儿子在她的影响和教育下,大学毕业后,光荣地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她就是安徽省地矿局313地质队医务所职工董明珍。
一句承诺 一生践行
董明珍出生在一个地质家庭,父亲是一名地质工作者,一年四季大多时间都奔波在外,母亲体弱多病,很小她就学会了洗衣、做饭,照顾家庭。父亲经常对她们姊妹几个说:“我这辈子亏了你妈啊,你们长大了一定要好好孝顺她。”1995年,父亲不幸去世,临终前不能说话,一直握着董明珍的手,她知道父亲是放心不下母亲。董明珍哽咽着说:“爸,您放心吧,有女儿呢,这辈子,我哪怕是砸锅卖铁,都不会让妈再受苦了,一定让她安享晚年。”一生坚强的父亲眼角流下两行热泪……
董明珍一家和父母住同一栋楼,父母住在二楼,她家住在五楼。父亲去世后,母亲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董明珍怕母亲思念伤心过度,一个人生活也不方便,想把母亲接到家里,早晚也好有个照应,可母亲执意不从,没办法,董明珍只好上下不停地跑。母亲不喜欢吃冰箱里放过的东西,她就每天往菜市场跑,给母亲做好饭,再回家给儿子做,自己却只能胡乱地扒几口饭就得赶去上班。
母亲爱吃鱼,董明珍为了能让母亲吃上新鲜的鱼,经常天不亮就到菜市场;怕母亲被鱼刺卡住,她就把鱼精心熬煮,熬到肉刺分离,再一点一点地喂给母亲。为了给老人增加营养,董明珍夫妇精心给她制订食谱:早餐杂粮粥加鸡蛋,中午晚上荤素搭配。老人年龄大了,消化功能不好,每餐饭菜都要做到饭软肉烂。“家里的肉食都是给母亲准备的,90年代是地质事业的低谷,我们两口子都是地质队的职工,一个月加起来才四百来块钱,生活捉襟见肘,我和丈夫常年除了过年吃顿肉之外,基本没吃过肉。儿子晓彦看姥姥吃鱼、吃肉,就嚷着要吃,丈夫每次都训斥他不懂事。”这个一向开朗的中年妇女说到这里,眼圈通红。
这样的生活一晃就是十几年。2012年9月,87岁高龄的母亲不慎着凉得了重感冒,一下子卧床不起,这可急坏了他们夫妇两个,为了老人不留下后遗症,董明珍夫妇24小时轮班照顾喂药喂饭,稍微好转,就搀扶老人起来活动手脚,晒晒太阳,夫妻俩从不说一声脏,喊一声累。邻居见到眼睛熬得通红的董明珍夫妇,无不伸出大拇指。董明珍总是笑呵呵地对他们说:“家有一老,胜过一宝,每个人都有老的时候。再说,这也是做儿女的应尽的义务啊!”
执子之手 一生相守
“有女不嫁地质郎,一年到头守空房。”这句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广为流传的顺口溜,一方面道出了地质工作的艰辛,另一方面也说出了做地质工作者的妻子是多么的不易,要比别人付出的更多。
了解他们家庭的人都知道,董明珍的老公——“全国劳动模范”朱恒银是个工作狂,18岁毕业就分配到钻机机台,一干几十年,机台俨然就是他的另一个家。“小时候几乎对他没什么印象,偶尔看他回家一次,基本上都是看董大姐穿着白大褂风风火火地忙里忙外。”邻居小女孩,现在已是董明珍的同事回忆起从前,这样告诉笔者。
“嫁给他的那一天,我就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我父亲也是从事地质工作的,国家需要他们,再苦再累,我也要像母亲支持父亲一样支持他。”脸上刻满岁月沧桑的董明珍谈起他们的爱情却洋溢着一脸的幸福。丈夫朱恒银从一个普通钻工,一步一步成长为技术员、工程师、教授级工程师,还光荣地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这些成绩的背后,是一个女人默默的付出和支持。丈夫一心扑在工作上,生活的重担自然而然地落到了她柔弱的肩膀上,照顾年迈体弱多病的母亲,抚养、教育年幼的儿子,把一个60平方的小家收拾得井井有条、整洁而又温馨。2003年,儿子高考,丈夫却远在上海工地承担地面沉降监测孔的施工任务,这下愁坏了她。母亲不能没人照顾,儿子的前程更是不能耽误。下班回到家,她把母亲安顿好,赶紧再想着法儿给儿子增加营养。夏天狭窄的小房间没有空调,蚊子肆虐,为了儿子能休息好,她常常半夜起来查看儿子热不热、蚊帐有没有被脚蹬开。儿子懂事早,心疼母亲,说,“妈,您放心吧,我自己能照顾自己,您把姥姥照顾好就行了。”最终,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安徽工业大学,她才算是松了一口气。
现在,儿子成家了,丈夫忙科研、忙工作,母亲随着年岁的增长,身体也大不似从前,更需要精心的照顾,她的任务更重了。同事、邻居怜惜她的身体,她却非常乐观,总是笑呵呵的。“忙了好,忙了好,母亲健健康康、孙子活泼可爱、丈夫事业有成,忙点儿值了,我现在还年轻啊,可不想退休啊!”这不,说完她又爽朗地笑起来了。(来源:六安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