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老太独自照顾残疾儿子46年 母爱重如大山
2013年12月31日
“我既然生下了他,就要对他负责。”72岁的老人郭永慧坚定的说。
46年前,孤身一人的她生下了身患残疾的儿子,她没有气馁。46年里,她背负着儿子四处求医问药,“压弯”了自己的腰,没有抱怨。如今,她双鬓有了白发,再也无力将儿子背在背上。于是,她加紧了让儿子学步和自理的步伐……这是一个普通的老人,她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却用最真挚的母爱,感动了无数人。
郭永慧老人每天搀扶着儿子户外练习行走
幸福家庭梦破碎
在安徽合肥市包河区望湖街道五里庙社区岗二居民组,有一栋低矮的红砖瓦房,老屋虽然简陋,却收拾得干净利落,这就是郭永慧和她儿子胡玉琳的家。
郭永慧原本也有个平凡而幸福的家庭。46年前,丈夫在工厂上班,她则在家料理家务,琴瑟和谐。两人还满怀期待的等着肚子中的小生命降临。
谁知,一场横祸突如其来。郭永慧清楚的记得,那一天清晨,丈夫去上班之后再也没有回来。在家中忙碌的她分外的担忧,两顿饭没吃,一宿没睡觉。在忐忑等待中,噩耗终于传来:丈夫在工厂意外身亡。郭永慧只觉得眼前一片空白,随即晕倒在地。
“当时觉得整个天都塌下了,彻底没有指望了!”作为孕妇的她无法承受这样的打击,在床上一躺就是一个月,整个人消瘦脱形,面如死灰,任谁也劝不好。
肚子中的一阵胎动,将她从沉痛中唤醒。她轻轻的抚摸着肚皮,泪如雨下。“孩子在肚子里都能动了。我就是不为了自己,也要为了孩子啊。他可是丈夫留下的唯一血脉!”就这样,她把悲伤隐藏在心灵深处,硬逼着自己重新振作起来。
她不但要一个人种所有的地,还要料理家务,干些零活赚些外快,生活很凄苦。然而,她却坚忍了下来。几个月后,她终于为丈夫生下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儿子。她还为心爱的儿子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胡玉琳。
屋漏偏逢连夜雨。当儿子才三四个月大的时候,就开始抽筋发烧,郭永慧背着孩子到卫生院就诊了几次,却依旧不见好转。无奈之下,郭永慧只能背着儿子辗转到大医院里治疗。医生的一番话,让她惊若木鸡:胡玉琳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
儿子在母亲背上长大
孩子先天不足,这是郭永慧自丈夫去世后遭受的又一个沉重的打击。紧紧的搂着怀里的婴儿,郭永慧心如刀割,“我宁愿自己多受些罪,也不愿意孩子吃苦。”
虽然孩子被确诊为先天性小儿麻痹症,但是郭永慧却不放弃。她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开始了求医问诊的道路。背着儿子,她不仅跑遍了合肥的所有医院,甚至跑到外地的医院。当医药费用完时,她就重新背着儿子回到家乡,靠种地再一次积攒药费。虽然郭永慧坚持给儿子治病,但是胡玉琳的病却一直未见起色。
在母亲的背上,胡玉琳一天天的长大。五六岁的他,尽管长得眉清目秀,但是却还是与普通的孩子不一样。他有着严重的肢体残疾,行走困难,因为脑部神经受损,语言功能也发育不全。
郭永慧心如刀绞。为了能让儿子的状况好一点,她每周都带着儿子到老中医那做针灸。郭永慧家离老中医家有三四十里路。她就将儿子背在背上,走上个三小时到达小东门,在搭乘一辆车到三里庵,下了车后还要步行一个小时才能到老中医家。
每次,郭永慧揣着干粮,背着孩子,乘着天还没亮就出门。等到她气喘吁吁的背着儿子回到家中时,已经是月亮当空照了。“去老中医家的那条路,不知走了多少遍!”想起那个时候的生活,郭永慧不禁感慨万分。
多年的背负落下病根
看着同龄的孩子都背着书包上学,胡玉琳的眼睛里也充满了渴望。为此,郭永慧坚持将儿子送进了附近的小学。
儿子行走不便,郭永慧便每天背着儿子上学去。将儿子在学校里安顿好一切后,她匆匆赶回来干农活,做家务。估摸到放学时间到了,她又早早的来到学校,将儿子背回家。
随着儿子一天天的长大,一天四趟背着儿子,郭永慧有时候累得直不起腰,邻居们纷纷劝她让儿子辍学。郭永慧却直摇头:“我既然生下了他,我就要对他负责。”
郭永慧背着胡玉琳,一直坚持读完了小学。母亲背上的胡玉琳,渐渐长成了一个大小伙。尽管不再去学校,但是郭永慧还是常常背着儿子,一起去看老中医,一起看看外面的风景,一起逛街去买东西。
多年的背负,让老人落下了一生的病根。曾经挺直的腰板,有些微微的佝偻。“每逢刮风下雨的时候,腰部和背部便止不住的疼痛。”老人摸摸自己的背部,苦笑着说道。
狠心让儿子“学步”
如今的胡玉琳,已经是一个成年人,虽然清瘦,但是也有百余斤重。而郭永慧双鬓已经斑白,再也无力像往昔般将儿子背起来。于是,她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儿子能够自己行走。
其实这些年,她一直为让儿子能够自己独立行走,自己照顾自己而努力。为了能让儿子掌握身体的平衡,老人特别自制了一个康复工具——两个装满沙子的矿泉水瓶。每天清晨起来第一件事,她就强迫儿子双手举着这对6斤重的瓶子,缓慢地旋转,直到胡玉琳累得满头大汗。每天,她还“狠心”的让儿子在借助外力的作用下,一步步挪动脚步。
在采访时,当记者看到胡玉琳手扶着墙壁,伸出双腿,摇摇晃晃的向前迈动时,本想上前搀扶一把,却被老人一手拽住。她故意别过头,不看儿子一脸委屈的表情:“让他自己来吧!不学着摔倒,他就永远不会走……”
烧水、叠衣、刷碗……在母亲的调教下,胡玉琳像一只后飞的小鸟,极其缓慢地学习着基本的生活技能。
社区考虑他们家的困难后,主动承担起了她家全年的水电费,但老人对此却不“领情”。因为担心儿子摔倒触电,方便省事的电饭锅、电磁炉、液化气她一概不用。几十年来做饭、烧水全都用煤球。为此,老人一月要多花200多元,她却感觉很值得,“我担心他乱摸,万一发生事情怎么办?”
四十六年来,老人就这样独身一人照顾着儿子。问起生活中的种种困难,老人却摆摆手,“难处都过去了,现在的生活我很满足了。”
老人告诉记者,以前也有好心人来过要捐款,她都一一回绝了,“经济上我们不愁的,每年各种过节费,还有低保、征地补贴,社区发的钱够我们母子俩花了。”“在我走之前,他能管好自己,我就没有遗憾了……”看着还在笨拙学步的儿子,老人深深地叹了口气。(来源:合肥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