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见闻:路再远,也要回家
2014年01月27日
又是一年春运时。各地辛苦了一年的外出务工者们带着行李,怀揣着一年的积蓄,踏上返乡旅途:路再远,也要回家。不管是坐火车、汽车,还是自驾摩托车......
为省钱选择挤火车
李建设一直在西安靠打零工为生。他有一个3岁多的宝宝,为了给孩子赚奶粉钱,他和一起在西安打工的妻子很少回家,因为对他们来说,节省下来的路费可以给孩子多买一袋奶粉、一个玩具。
“不管这一年挣钱多少,过年了必须回家看看父母、孩子。”李建设家在商洛,当记者问起为何不选择更方便的汽车时,他说:“汽车票价要比火车贵很多,而且去陕南方向的火车票很好买,我是提前三天来车站买的。”当记者问及李建设脚下的行李是什么时,他憨厚地笑了笑说:“是给父母的礼物,一年都没回家了,再紧张,过年也要大方一次。”
春运常客学会网上“抢”票
相较于李建设一家的顺利,吴根昌一家的回家路就曲折多了。记者见到他们一家的时候,他们正在西安火车站广场的寒风中焦急地等待着。吴根昌一家从浙江宁波回四川广元,因为没有直达的火车,必须在西安中转。
中转的列车晚上8点多才开车,而他们下午2点多就已经到达西安火车站。为了节省开支,一家人哪儿都没去,而是靠着行李在火车站广场等候。吴根昌已是春运的常客,每年都要赶2000多公里的路、30多小时才能到家。
当被问到车票好不好买时,他说:“因为要中转,提前20多天就得从网上抢票,车票卖得太快啦,我们抢了两天才抢到。”一年都在工地打工,全家都盼着过春节,因为只有在这个时候,一家人才能团圆。
当问及他们回家的梦想时,吴根昌说:“最希望能有从宁波到广元的直达火车,这样回家就方便多了。”
深山模板工想马上回家抱儿子
1年前,31岁的齐平华带着妻子从江西进贤来到福州,是老乡介绍来福州京台高速JTA6合同段项目部工作的,一个做路桥模板工,一个则在工地里煮饭。由于工作地点在白沙镇的深山里,夫妻俩平时几乎没离开工地,只偶尔坐工地的采购车去过白沙镇。
“恨不得马上回家抱儿子。”要过年了,齐平华没有其他的愿望,就是想抱抱才8个月大的儿子。齐平华告诉记者,儿子在老家出生时,自己只待了3天,随后就赶来福州工作。“回去我怕自己都认不得孩子了。”齐平华满是自责地说。
“实在没有办法买到回家的车票,这边没网络,更没时间去排队,只能抽空用电话订票。”齐平华告诉记者,他们不知道电话订票的放票时间,每天一大早起来满怀期望地打电话,等到的却都是令人沮丧的消息。
齐平华一边为车票的事情发愁,一边还要起早贪黑地工作,他说高速路段的工期一天都不能耽误,因为“早一天建好高速,大家回家的路就能多一条”。
“好在老板帮我们报名参加了工会的免费返乡活动,不然我们都不知道怎么办了。”日前,福州市总工会和爱心企业向部分在榕务工人员免费赠送返乡动车票。齐平华一家就是幸运的免票乘客之一。1月24日,他们乘上了回老家的动车专列。
回家路用艰辛来写就
1月21日17时45分,桂D6001大客车离开深圳南山车站,启程返回广西梧州。
坐在1号位的是广西藤县濛江镇小伙子李春风。他是藤县濛江镇居民,大学毕业刚半年,初出茅庐的他在福建省厦门市一家纺织企业当文员。春节前,父母催他回家过年。
对李春风而言,回家之路并不轻松。当天上午,他从厦门乘坐3个半小时的“和谐号”动车赶到深圳龙华,再换乘1个多小时的地铁赶到侨社车站乘车前往梧州。
与记者闲聊时,李春风最感兴趣的是南广铁路广州至梧州段何时通车,记者不确定的回答令小伙子有点失望。李春风希望南广铁路尽快通车,让他回梧州能方便些。谈到动车,高峰兴奋起来,与李春风聊起动车与高铁在速度上的差异。
怕压坏了,夫妻一路攥着给儿子的玩具
1月24日下午,一对安徽夫妇坐在浙江温州的一辆大巴车前座。夫妻俩将行李全部放进大巴车的行李间,却唯独将飞机玩具模型攥在手里。妻子说,放到下面怕压坏了。“要一百来块钱呢。”六七年前,两人在温州打工时认识,现在儿子已经5岁了。在外打工又一年,他们非常思念家中的小孩。
常年不在家,夫妻对孩子感到很愧疚。丈夫叹了口气说:“也不晓得娃喜欢什么。除了衣服、裤子,还给他买了这玩意儿(飞机模型)。回去路上十几个小时,可得拿稳咯。”
微信那头,是年过半百还种地的妈妈
安徽阜阳的小贾今年25岁,六年前来到温州。他说,两年前在温州谈了个阜阳女孩。一会儿他们就约在双屿客运中心碰头,然后一起回家。
“自打认识她以后,我工作更卖力了,想着今年就把婚事办了。去年,我刚花了10万元左右在老家盖了三层小楼当新房。”微胖的小贾一边说话,一边扇着外衣。我一低头,看见他的皮鞋擦得锃亮。他笑嘻嘻地告诉我,一年没回家了,“带着媳妇回家,尤其得注意形象!”
小贾说,每年都坐20多小时大巴车回家,明年打算坐一回飞机。昨天刚发了年终奖,加上一整年攒下来的工资,手头差不多有3万,腰包装得满满的。“我上网查了票价,一人700多,真不贵……”不过,从没坐过飞机的小贾打算明年约上那些坐过飞机的工友一起打飞的。
临下车,他打开手机微信发了一条语音信息:“我到火车站啦。”一分钟不到,对方用方言回了一句“好的”。我问他,是女朋友吗?他说不,微信那头,是他50多岁还在乡下种地的母亲。
“爸妈不会打字,语音会发。”小贾说,借助微信,让他感觉父母一直就在身边。
打工夫妻自驾摩托车回家
1月21日上午11时许,在广东佛山打工的谢红萍搭着丈夫的摩托到达粤桂交界的广西梧州市,他们准备赶回广西来宾老家。谢红萍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买汽车票回家两人得400多块,骑摩托回家油费百来块,来回就能省下600多块呢!”
佛山离谢红萍老家说远不远,说近不近,夫妇俩一年能回家三五趟。外出务工六年,提到留守在老家的孩子,谢红萍流露出母性的柔情:“孩子已经六岁半了,上一年级啦!每次在电话里听到他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就觉得很心酸。”
这次回家,一向精打细算的谢红萍豪爽了一把,“给孩子买了好多吃的,玩的,还买了个平板电脑。”谢红萍打开护在胸前的背包,一样样展示她带给孩子的礼物。
休息了十来分钟,谢红萍就催促着丈夫上路,“天气那么好,傍晚应该就能到家了。”
把温暖和关怀带回家
与哥哥一起到广东江门某鞋厂务工的80后小伙子罗福源,1月21日凌晨4点多就驾驶摩托车启程踏上了回家路。驰行6个多小时后,终于到达广西梧州市。
由于天冷风大,罗福源的眼睛都被风吹红了。记者看到,罗福源身上穿着褪色的旧棉服。仿佛看透了记者的想法,罗福源解释道:“新衣服放箱子里了,怕在路上弄脏。”
罗福源外出打工已经三年了,虽离家千里,但是他一直记挂着家人。“给爸妈买了棉大衣,还买了个音响,让老人在家也可以娱乐一把。”罗福源边说边检查系行李的绳子是否牢靠。为了保护音响,他还特意用防水的塑料薄膜套了一层又一层。
“带了个养生锅回家,是在广东买的,可以煲汤、煮粥”,“家里风扇坏了,带个新的回去”,“这是厂里发的棉被,刚好能给老人加床被子”……在外出务工人员返乡过年的摩托大军行囊里,记者看到有不少生活用品,这些物品看似普通平常,却寄托和承载着返乡游子对家人的思念与关怀。
(大恩网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