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蒋大为与妻子张佩君的故事

2014年10月10日

    蒋大为: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曾任中央民族歌舞团团长,中国歌坛领军人物。他在声乐理论方面独有造诣、另辟蹊径,悟出“科学的中国唱法”。他的《牡丹之歌》、《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骏马奔驰保边疆》、《敢问路在何方》、《北国之春》等多首歌曲,在海内外脍炙人口。他曾获“中国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音乐家”、“改革开放30年功勋歌唱家”、第一届金唱片奖、解放军最佳创作奖(《骏马奔驰保边疆》)、最具影响力翻唱奖(《北国之春》)等诸多奖项。他演唱和创作的很多经典之作,写入了中国民歌史册。
    “没有她,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就。”说起爱人张佩君,蒋大为总是这句话。

    蒋大为从小生活在在天津普通知识分子家庭,他自幼喜爱书画,还是长跑健将,中学常常是体音美满分。当年若不是赶上“文革”,他或许已成为画家蒋大为。由于擅长文体,他去报考天津和平区宣传队,在这里认识了日后的伴侣张佩君。当时,蒋大为19岁,张佩君16岁。小张老师是考官,把蒋大为招进了宣传队。直到今天,蒋大为都会表情认真地说:“她是我的伯乐。”  
    考官和考生一见钟情,踏实勤奋的蒋大为和清秀稳重的张佩君成为了同事,在那纯净守礼的年代,他们之间只是淡淡的友情,即便是内心互相欣赏和喜欢,也从没有半点靠近。宣传队里一位年纪稍长的乐器演员大哥决定做月老,把这对优秀的年轻人牵到一起,大哥这边和蒋大为说:“佩君是个实在又能干的女孩,难得啊。”蒋大为点头:是啊,人所共知。大哥又和张佩君说:“蒋大为多好啊,老实本分,你们处处吧!”那个传统年代,两个人在工作上、生活上多了些互相照顾,并没有甜言蜜语。这对纯美的少男少女只是彼此默默认定,心便锁上门,不再有其他人进来。困难年代,张佩君怕蒋大为吃不饱,经常会把自己那份饭给他吃,蒋大为粗心地接过来就狼吞虎咽,很多年后才知道,她那时是饿着肚子幸福地说“我不饿”。
    六十年代知青下乡,看到张佩君流着眼泪诉说被安排到内蒙,将要出发,蒋大为坚定地说:“我要和你一起去”。他毅然放弃到天津歌舞团的机会,和张佩君到呼和浩特近郊插队落户。谈起这一段为爱千里追寻的往事,蒋老师会风趣地说“我也很英雄”。1974年,两个人终于喜结连理,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1975年,蒋大为以自己作词作曲的《采伐工人心向党》被选入中央民族歌舞团工作。在他的心里,爱人是自己的良师益友。他说:“她是我最挑剔的观众。每次我演出,她坐在台下看,下来之后,她总是直接指出我的不足,她是我在艺术上不可或缺的部分。”
    1978年,女儿出生,妻子把照顾女儿、打理家务的事包揽下来,支持蒋大为的工作。1985年,蒋大为开始担任中央民族歌舞团的团长。为了他,也为了更好地照顾这个家,张佩君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她也曾经是优秀的独唱演员,艺术事业对于她来说也很重要,可是她对丈夫说:“用我的生命延长你的生命”,让蒋大为非常感动。妻子做起了全职太太,一心相夫教女。蒋大为每次演出的服装,从款式、颜色到领带搭配都是妻子亲自设计,蒋大为对妻子充满感激。 张佩君怀着女儿四五个月时,一次演出后,蒋大为回到家就疲惫地睡着了,妻子自己把煤气罐搬上楼,又匆匆准备饭。结婚四十年来,蒋大为从没为家庭琐事操过心。张佩君用爱与奉献,甘愿为他的艺术之路做铺路基石。
    这铺路基石可不简单,蒋大为风趣地说“听老婆的话,准没错”,言之有据,从他的歌唱艺术到着装形象,张佩君都非常用心。舞台和电视台设备落后的年代,演员不许戴眼睛,蒋大为看台下“一片朦胧之美”,可是眼神虚着、嗓子实唱,观众听得入迷,照样掌声热烈。上电视允许戴眼镜后,张佩君便给他重新设计形象,他的白西装、金领结、金丝边眼镜的风格,和他的歌声一样,令观众耳目一新。1984年春晚,蒋大为演唱《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大年初一,北京眼镜店里人们排队定购“大为镜”。那些年,白西装、金领结、“大为镜”成为时尚。
    好在生活上,家务都是爱人独揽,歌唱家近视也无妨。蒋大为和张佩君从没吵过架。遇到她唠叨,他也不生气,他说“她善良直爽,都是为我好!”他们之间没有“心肝儿”、“宝贝”的昵称,没有红玫瑰、百合花,可是蒋大为对爱人体贴入微都表现在细节上,每次上车前,他都要走在前面,开车门,等她坐好,再轻轻关好车门;和家人在饭店吃饭,都要让爱人点菜……经历岁月沉淀后的深情,化成了为她举伞、掀门帘儿、披风衣的微小动作,点点滴滴都是无需言说的爱。
    蒋大为说这些年更理解了妻子那句话的深情:“以我的生命延长你的生命。”他说:“感谢我的爱人,我是最幸福的人。”(来源:金色年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