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都是娘的心头肉,怎么能丢弃他们呢”

  三个“猴娃”的降生让陈秀英一家备受打击,但毕竟孩子都是娘的心头肉,他们从未放弃。除了忙于田间劳作外,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三个孩子身上。

  早上,陈秀英一一给他们穿好衣裳,洗脸梳头,吃饭时,不厌其烦地教他们用筷子,不要用手抓。一日三餐,全靠父母将饭一碗碗端到三个孩子手上。白天,三个孩子就跑出去疯玩了,往往不知回家,夫妇俩就到田间地头去找。

  傍晚,要给他们一个个洗澡换衣服,哄他们睡下,有时刚把这个照料睡下,那个又爬了起来,总要折腾个把小时。气急之下,陈秀英也会喊骂几句拍打几下。

  几十年如一日,陈秀英为了照顾好这三个智障子女,一天也没有离开过村庄。付出的辛劳,忍受的苦楚,是常人无法想象的。但她从不怨天尤人,而是听认天命,默默承受。

  尽管听不到他们叫一声妈妈,但她一生最感欣慰的是“猴娃”对母亲的那份依恋、那份母子心心相通的感觉。每每有好吃的东西,“猴娃”都会高兴地蹦到妈妈面前,手舞足蹈。

  曾有一年,有人来到她家要借用“猴娃”去做宣传广告,每人2万元,一笔不少的报酬。陈秀英不为心动,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也不离不弃。她说,“都是身上掉下的血肉,怎么能丢弃他们呢。”

  在母亲眼里,“猴娃”永远是孩子,白天要做好三餐拿到他们手上,晚上起来四五次拉他们去厕所大小便。记者看到,三个“猴娃”尽管穿的都是别人送的旧衣服,但还比较整齐,身上没有异味。母亲每天都要给他们洗衣服,稍不留心,孩子大小便常拉在裤子上,一天要洗两三次。

  如今,94岁的陈秀英依然眼不花,耳不聋,说话声音大,穿着整齐。除了照料儿女,每天种菜,养鸡,房前一块红薯地绿油油的,门前水泥地上晒着一片玉米,一群鸡四处觅食,房前屋后堆满捡来的柴火。虽然伙食简单清淡,但她每餐还能吃一大碗饭。记者走进厨房看到,只有一盘腌菜、一碗青菜。陈秀英说,“猴娃”的饭量大,没菜也能吃两大碗。

  整个采访过程,陈秀英都是一脸笑容。她说,拉扯这三个孩子虽然很累,但感到知足,因为政府和社会都没有忘记她们。

    “有政府的关怀,猴娃将来的生活不用愁了”

  采访中,陈秀英拉着记者的手一个劲地感谢政府,领着记者到房里一间间看,说装了电灯,亮敞敞的,一拧水龙头,自来水哗哗流。她和女儿陈羊奶住,小狗和小焕住,房间里两顶粉红色的蚊帐,两床崭新的被褥,透出家的温馨。

  多年以来,陈秀英家一直是政府重点照顾对象。上世纪70年代,钟祥市民政部门给予三个“猴娃”每人每天1元钱困难补助。到90年代,定期定量救助全家每月170元,从1999年开始纳入低保,标准逐步提高,2009年特批为全家4人同时享受城镇和农村低保,每月920元。

  洋梓镇民政办主任孔庆龙说,“逢年过节都有米油鱼肉等物资慰问,乡亲们平时也送米送菜,一家人基本生活没问题。”

  以前住的两间土坯房受风雨侵蚀行将倒塌,1998年,政府拨了1.3万元,村里出木料,给陈家修了4间砖瓦房。陈秀英请人在山墙刷写了“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感谢政府关怀”,她指给记者看,字迹依稀可见。

  陈秀英的老伴10年前去世了,她独自一人照顾三个“猴娃”,负担更重。看到陈秀英逐渐年老体衰,钟祥市民政部门每月出资400元请了村民当“保姆”,照顾她们一家生活。今年6月,市民政局局长邹志富登门看望时,决定筹资1.5万元,解决一系列困难。安装了自来水,免去老人提水之苦;更换了电线,新修了房瓦,房前修了水泥地,还铺了一条几百米的石子路,直接到她家门口。陈秀英指着门前水泥地说,民政局局长特地交代,不要铺得太光滑,免得猴娃们摔跤。

  拳拳慈母之爱,深深感动了社会,各界关爱如涓涓细流,温暖着这个家庭。荆门市和钟祥市残联负责人近日前往火庙村,看望陈秀英一家,送去2000元慰问金和大米、食用油;洋梓供电所红马甲服务队来到火庙村,给“猴娃”一家送来了大米、食用油及生活用品,并与陈秀英家结成对子,长期帮扶。

  陈秀英对记者说,即使她不在人世了,有政府的关怀,三个孩子将来的生活也不用愁啦。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