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残疾剃头匠育出哈佛研究生

2013年04月01日

    3月6日,美国纽约。一封新邮件静静地发送到黄咏梅邮箱里,这是一份来自全球顶尖学府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来自中国广西山区的普通女孩,终于实现了在美国常青藤联盟高校继续深造的求学之梦。她在纽约洛克菲勒大学的导师和同事,纷纷向她表示祝贺:“干得漂亮,咏梅·黄”。
 


 


  与此同时,在地球另一边的中国柳州,黄咏梅71岁的老父亲黄克发躺在病床上,深受糖尿病折磨的他变得越发消瘦。得知女儿被哈佛大学录取后,他激动得老泪纵横。女儿说,以后要带他去美国,去哈佛,参加她在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
 
  日前,记者在柳州市某小区,见到了这个山区残疾单亲父亲和他的一硕一博两个女儿。
 
  妻子离家丢下一双幼女
 
  1977年冬天,河池市南丹县八圩瑶族乡的一个低矮潮湿的土屋。办好离婚手续后,黄克发的妻子收拾包袱离开家门,两岁的大女儿撕心裂肺哭喊去追,黄克发无奈地抱着10个月大的小女儿,欲哭无泪。
 
  年轻的黄克发经历了不少苦难,这些苦难给他留下了近十个弹伤、残废的左手、不堪的婚姻和两个嗷嗷待哺的女儿。黄克发年轻时到南丹县八圩乡插队,成为一个普通的乡村理发师,没有田地,身边也没有一个亲戚可依靠。
 
  只有初中文化的黄克发,给两个女儿分别取名黄冬梅和黄咏梅,他希望两个女儿能像梅花一样傲雪寒冬,他发誓要送两个女儿读大学。
 
  家徒四壁却书香四溢
 
  在孩子上学前,黄克发又要赚钱又要带孩子,生活是极度凌乱和困难的。他在二三十平方米的理发店里,弄了个长而小的板凳作女儿的床,期望两个小家伙在他理发时安安静静睡觉,他空闲时教女儿数数和简单的文字。
 
  为了生活方便,黄克发让两个女儿留着辨不清男女的寸板头。好不容易熬过了学前两年,老大黄冬梅六岁,可以勉强到入学年龄了。黄克发很高兴,开学当天一大早就拉着她去报名了。但老师说年龄还是小了点。正在为难之际,大女儿黄冬梅用响亮的声音准确无误地从1数到100。听说她还能认100个汉字,老师点头答应留下了她。后来,小女儿黄咏梅也是这么提前上了小学。
 
  在黄克发眼里,女儿是他艰辛生活的全部寄托和希望。从小到大,虽然两姐妹与漂亮的衣服无缘,但黄克发对她们在教育上的投资从不吝惜。家徒四壁,连床铺都是破破烂烂的,但家中珍藏最多的是父亲给两个女儿买的书籍、杂志,他们家是当地订阅报刊最多的家庭。
 
    女儿是他的两本“存折”
 
  在那个贫寒的年代,黄克发作为乡村理发师,月收入也就三四十元,但他不仅下班后亲自辅导女儿们的学习,还省吃俭用给她们请了家庭教师——这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乡下,简直是不可思议。而他自己却经常连两角钱的酒钱也无法支付。
 
  让黄咏梅记忆最深刻的是,一次读中学放假回家途中,得知父亲卧病在床,她心急如焚,飞奔回家,看到父亲躺在床上,已经病了很久了。她问父亲,晚饭吃什么。父亲说床底下有一点油渣。她把油渣翻出来,却发现已经发霉了。她问父亲,为什么不吃?父亲说,那是留给她们姐妹的。那一刻,黄咏梅泪如雨下。
 
  为了维持生计和支付两个女儿的学费,除非生病卧床,黄克发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没有停歇过一天,他还把营业时间延长了。傍晚市场猪肉摊收摊了,他就到摊板上捡一些卖肉剁肉时粘在板上的碎肉,拿回家加工。虽然生活清苦,他经常跟女儿调侃,她们是他的两本“存折”。
 
  “女儿是博士,我就是博导”
 
  “留在父亲身边的15年,培养了我乐观开朗的性格。”黄咏梅说,黄克发对她们的教育是,不管生活如何艰难,总是面带笑容,心存感激。
 
  四五岁学做饭,9岁能替父亲给客人理发,两姐妹在校期间也从来没用过一分零花钱。放假时候,她们还到街上叫卖冰棒,稍大一点就开始给周围的家庭当英语家教。加上当地政府的捐助,姐妹俩的学费总有基本保障。
 
  考大学时,成绩骄人的黄冬梅选择了当时免费就读的华中师范大学,给妹妹留下更多的机会;妹妹黄咏梅则听取了父亲“治病救人”的建议,考上了武汉同济医科大学。一家人虽然是当地出了名的贫困户,但也是当地赞不绝口的谈资,当时周围读高中的孩子都凤毛麟角。
 
  姐姐黄冬梅毕业后,在柳州市一所高职院校教书,后来又考取了硕士研究生,黄克发也随她迁到柳州市定居。黄咏梅在武汉同济医科大学硕士毕业后,到上海工作时又考取妇幼保健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毕业不久,她获得了美国纽约人口理事会奖学金,到洛克菲勒大学这所诞生过多名诺贝尔奖得主的著名高校,进行临床实验研究。
 
  “我女儿是博士,我就是博导了。”黄克发高兴地说。本月初,听说小女儿被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录取为研究生,病床上的黄克发病激动得老泪纵横,这么多年的努力获得了惊喜的回报。(来源:广西新闻网记者 黄显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