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用青春换母亲笑脸 六千日夜终带母出嫁
2013年07月10日
“我要牵着妈妈的手,一直陪她走向终老。”这不是文学书里的表白,而是生活中坚强动人的真情流露。“娘是我的全部,娘痛苦我就不幸福……”《宝莲灯》里的这段片尾曲,唱出了山东临沂市临港经济开发区赵彦鑫的心声。妈妈瘫痪后,13岁的她就希望自己早日成为妈妈遮风挡雨的大树。人,只能日复一日地长大,而她的心,在几个日夜之间,陡然变得坚强了、孝顺了!成人后的她坚持带着母亲出嫁,乡亲们都说她的孝顺可以写进教科书了!
13岁,她辍学照顾瘫痪母亲
今年29岁的赵彦鑫出嫁前家住临港经济开发区团林镇北团林村。家里姐妹三人,她排行老二。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在家种地和操持家务。一家人的生活,虽清苦却快乐。但这一切,在她上初中后却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1996年,她上初一,家里似乎一如既往地平静。这年春天,母亲干活时突发脑血栓,晕倒在田地里。乡亲们发现后,虽紧急送往医院,但也只是勉强挽回一条性命。手术后,因脑血栓面积太大,母亲整个人都瘫痪了,并且失语、失聪,有时还大小便失禁,完全失去生活自理能力。
家里人从牙缝里省出钱为母亲治病,但病情并未好转。父亲外出打工不再那么频繁,家里的收入一下子变得拮据起来。仅有的几亩薄田,一下子变成全家人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但是,这根救命稻草在高昂的后续治疗费面前显得十分脆弱。
为撑起这个家,父亲仍时不时外出打工。因遭母亲瘫痪的变故,姐姐在上完两年中专后便早早结束了学业,踏上外出打工的路。妹妹年纪尚小,也无法担起照顾母亲的担子。然而,母亲已经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没人照顾怎么能行?读初二那年,赵彦鑫毅然辍学回家,用稚嫩的肩膀扛起照顾母亲的重担。谈起辍学,赵彦鑫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只是不想上(学)了“。但是,记者发现她说这句话的时候,眼神有些黯然。农村的孩子,哪个不希望靠读书改变命运?放弃几乎是唯一的机会,对谁来说都是痛苦的,不管这个理由有多么华丽。
辍学回家后,13岁的赵彦鑫成了母亲和妹妹的全职保姆。当同龄孩子还在睡梦中时,她已早早起床打水、做饭;当别的孩子玩耍嬉戏时,她却在照顾母亲和妹妹的起居;当同村的孩子都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时,她只能远远望着学校的方向发呆……
此后的记忆,都和母亲的病有关。每天,她早早为母亲准备早饭,然后一口口喂给母亲。母亲已经丧失了吞咽意识和吞咽能力,不能咀嚼干饭,稍微粘稠的稀饭也无法下咽。她只能把饭弄碎,然后一小匙一小匙喂给母亲。普通人吃一顿饭仅需半个多小时,母亲一顿饭却要一个半小时。除了喂饭,她还需要给母亲擦洗身体、洗衣服、洗被褥、洗屎尿布。时不时的,她还要给妈妈洗澡、梳头、修脚。
3年前,她带着母亲出嫁
日子就这样在指间滑落。转眼间,赵彦鑫已经从一个不更世事的小女孩出落成二十多岁的大姑娘。姐姐、妹妹先后恋爱成家。姐姐住在临沂城里,妹妹在县城定居。到了出嫁的年龄,她却迟迟没有着落。
论长相,她不在人下;论贤惠,远近几个村子人尽皆知;论孝顺,她更是可以写进教科书。爱慕者如潮水般涌来,在听完她的条件后,又如潮水一般退去。她的条件很简单,却又有些出乎意料:无论嫁给谁,她都必须带着瘫痪多年的母亲。
看到因自己而耽误女儿的终身大事,母亲于国兰惭愧却又拗不过女儿。看着女儿在闺阁中一天天“蹉跎“下去,年迈的父亲不止一次地劝说:“找个合适的人家嫁了吧,逢年过节来看看妈妈,尽尽孝心就可以了。”可是,赵彦鑫却担心干了一辈子粗活的父亲照顾不好母亲。
姐姐和妹妹也劝她,“放宽条件结婚吧,妈妈由咱姐妹三人轮流照顾。”可是,她不放心别人照顾。除此,她还有一层考虑:她不想耽误姐妹的家庭和事业。同村的婶子大娘也劝她说:“孩子,你已尽心了,能照顾妈妈这十几年,也说得过去了,可不能为了妈妈的病体而耽误了自己的一生啊。”可是,执拗的她,宁可高傲地单身,也不愿屈身将就自己。为了母亲,她宁可不嫁。
直到2010年,她才遇到命中注定的白马王子,虽然有点迟。李家河崖村的李金金在说服父母后,和她牵手走进婚姻的殿堂。腊月结婚,二月份他们就把母亲接来,共同挑起照顾老人的担子。
17年,她把自己“圈”在母亲身边
见到我们时,赵彦鑫正在屋子里忙着擦桌子、洗碗。她的丈夫李金金,在农忙过后又外出打工去了。而今,略显空旷的屋子里只有瘫痪的母亲、2岁女儿和她自己。
现在,赵彦鑫家的耕地已撂荒几年。不是她不愿种,而是没时间种。瘫痪在床的母亲需要24小时不间断地照料,每时每刻都离不开人。为更好地照顾母亲,她索性将自己的床尾跟母亲的床头相连,方便夜里照顾母亲。
1984年出生的赵彦鑫已近而立之年。然而,三十年中她到过的最远的地方却是临沂。那一次,为了给母亲看病,她平生第一次来到临沂。至今,她已经很长时间没走出这个村子。平时,甚至很少走出自家的院子。
在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里,取经路上,孙悟空经常用金箍棒为师父划过一个妖鬼不敢犯的圈,借此保护师父。母亲的瘫痪,也像是给她的生活划上了一个圈。只是这个圈,不是保护,更像是一种束缚。就连年仅两岁的女儿,平时也很少出门,门外对她来说就是一个陌生新奇的新世界。大多数时间,她陪瘫痪的姥姥一起看电视。电视,俨然成了这个两岁的小女孩了解世界的唯一窗口。见到记者用钢笔记东西,小女孩拿起钢笔仔细地端详。而后,又好奇地拿起记者带来的相机摆弄起来。当很多同龄的孩子已经可以熟练地玩电脑游戏时,她今天却是第一次见到钢笔、相机这些城里孩子早就习以为常的东西。
像很多同龄的女孩一样,赵彦鑫也喜欢逛街,也喜欢漂亮的衣服。可是,自从母亲瘫痪后,平时穿的“时髦衣服”都是住在县城的妹妹给她买的——她几乎没有出去逛街。
妈妈的笑脸 是最大的安慰
采访时,赵彦鑫总是问一句答一句,似乎不善言谈。但是,村里熟悉她的人却告诉我们说,“小时候,她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嘴巴也很甜”。她猜测,是长期的封闭环境让赵彦鑫变得有点沉默寡言。
当谈及过去的种种,失语多年的老人像个孩子似的嚎啕大哭。老人的手已经不听使唤,却仍努力抬手掩面。也许她为自己的不幸难过,也许她为拖累了女儿感到抱歉。赵彦鑫告诉我们说,“我母亲今年63周岁,属虎的她很要强。她已经得偏瘫十几年了,但意识依旧清醒,她对过去的事情一直难以忘怀”。
赵彦鑫的父亲已经去世几年,为避免刺激母亲,她示意我们不要再谈。可是,当背对母亲时,却分明看到了她眼角的泪水。她两岁的女儿见妈妈流泪,跑过来握住她的手,用稚嫩的小手擦去妈妈的泪痕。
17年,六千多个日夜,她有过苦有过累,却从未想过放弃。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赵彦鑫却用六千多个日夜的坚守向人们证明:久病床前也可以有孝子!在她的悉心照顾下,母亲卧床17年没有生过一次褥疮,没有因大小便失禁而烂掉一床席子。她定时给母亲做按摩,防止母亲身体肌肉萎缩。母亲的卧室总是收拾得井井有条,干干净净的。墙是白的,地是净的,床是舒适的,没有一点灰尘。床上整洁有致,夏有单,冬有棉,常年保持洁净,没有一点异味,亲戚邻居都夸:“于国兰真是养了个好闺女,这病房收拾得比旅馆还干净。”
“我没觉得自己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十多年都习惯了,现在我也成家当妈妈了,看到健康活泼的女儿还有妈妈的笑脸,我比什么都满足。”赵彦鑫很平静地说。 (来源:临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