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读书思发愤
2011年01月08日  作者:温嘉源
    因为喜欢读《史记》,偶尔也翻一翻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这是太史公写给他朋友任安的一封书信,他在信中把他因为替李陵说了几句好话,被汉武帝处以宫刑以后的心境、志向,说得情理交织、曲折婉转,至今读来,仍能催人泪下,而又令人肃然起敬。在那个时代,像宫廷太监一样地受了腐刑,乃是人生的奇耻大辱,司马迁也曾一度萌生轻生的念头,但最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是因为心中想要做的事情尚未完成。他所要完成的事业,就是这部留传了两千年,今后还将继续留传下去的《史记》。
    这位赢得后人尊重的太史公向任少卿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他在这里列举了许多古圣先贤身处逆境之所为,反复说明他自己为什么要撰述《史记》:由于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而郁结于心,所以想总结历史经验,以警醒后人。司马迁达到了他所预期的目的。他那“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的《史记》,留给千秋百代人的启迪与教育,实在难以估量。
    当然,愤与愤也不尽相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此平民百姓对地主豪门愤也;“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此爱国者对异族侵略之愤也;“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此久别之愤也……所有这些不同层次、不同内涵的“愤”,经过风格迥异的艺术处理,都转化为锦绣文章。而当我们每读到《为了忘却的纪念》的结尾部分,便会感到鲁迅先生的忧愤更为深广。他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和旧世界永不妥协的战斗檄文,至今读来,仍能感受到那股千秋凛然的正气。
    以上所谈,可以叫做发愤文学,也是最足以表现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文学。这种文学至今不衰,诸如“文革”时期的悲剧,改革路上的艰难,边疆自卫的战斗,道德风尚的褒与贬,都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充分反映,形成文学的主流。(据梧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