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林书豪说:“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妈妈的一些朋友会告诉她说,让我打篮球是浪费时间。她受到批评,但是还让我打,因为她看到我打篮球时很快乐,她希望我快乐,所以支持我所做的事情。有意思的是,我进入哈佛后,那些过去批评我母亲的朋友反而来问她,他们的孩子应该做什么运动才能进入哈佛。”

  因为热爱,打篮球才有快乐。热爱篮球的林书豪曾被球探低估、被球队放弃、在朋友家的沙发中栖身、在非保障合同还剩两天的时候一战成名,再战倾城。林书豪凭着热爱坚持自己的梦想,又用实力抓住了终于来临的机遇。

  梦想需要坚持!坚持是姚明和林书豪成功的共同特点,在参加NBA选秀之前,姚明在电脑首页上写下“keep working hard!(不断刻苦努力!)”。

  在中国很多人认为2米26的姚明是天生的篮球运动员,但是在美国篮球专家的信条里:身高超过2米20的人是不适合打篮球的,因为人体结构在超过2米10之后,身体重心就不适合快速奔跑了,更别说变向、转身和滑步。

  所以姚明和林书豪的成功,并不是靠身高优势和跑跳素质,对于姚明来说身高甚至是一种缺点。也许你的身体条件并不如何出众,也许你的肤色看上去更像书生而不是体育明星,只要坚持不懈,有一颗热爱篮球的心,你一样能取得成功。

  仅以一名NBA球员而论,林书豪和姚明一样,在成名之后,他们的跑跳能力、臂展、灵活性等身体条件方面也不能和非洲裔美国明星如奥尼尔、科比、詹姆斯和韦德相比,依然有人认为姚明和林书豪的成功中有“估值偏高”的因素。但是,林书豪的哈佛生身份、亚裔背景以及正面、积极的球场内外形象不仅填补了姚明退役和易建联低迷形成的NBA华裔明星缺位的空白,也满足了美国中产家庭对于青少年励志偶像的需要。作为一名体学兼优、团结合作、无私分享、努力不懈、谦逊低调的球员,林书豪能够成为不同族裔、不同背景青少年的榜样。

    中国篮球的未来之梦

  现在有不少人在问,什么时候中国也能培养出自己的林书豪?

  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篮球就以出后卫和前锋闻名,“小、快、灵”的风格正是以钱澄海、杨伯镛以及后来的吴忻水、宫鲁鸣为代表。他们都有林书豪的特点,只是那时候的中国篮球鲜有和世界强队抗衡的机会。

  中国篮球的第一代国家队主教练牟作云,毕业于篮球诞生地美国麻省斯普林菲尔德学院,是篮球创始人詹姆斯·奈史密斯的学生,中国篮球的起步仅比美国篮球晚4年。上世纪50年代指导中国男篮抗衡世界强队的主教练陈文彬曾是北京大学历史系学生,他的著作集《探索中国篮球发展之道》主要思路就是“积极主动、快速、灵活、准确、多变”,这依然是今天世界篮球的潮流和趋势。新中国篮球的崛起和奠基,主要依靠上世纪50年代一批来自大学的球员和教练。

  在体育和教育一体化的美国脱颖而出的林书豪,是典型的“中国原料,美国制造”。他的成功之路,对中国篮球和中国体育的未来发展也是很好的启示和借鉴。

  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迄今为止中国人在竞技体育领域取得的绝大多数金牌,得益于上世纪50年代建立的封闭式、缺少足够文化教育的专业集训体制,在林书豪之前闯荡NBA的姚明、易建联、巴特尔都是在这种体制下成长起来的。

  古人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林书豪有着和大多数中国篮球选手同样的身体条件,在他成功之前,恐怕没人会相信一个华人运动员能够实现哈佛毕业生和NBA明星兼得,而且是在竞争最激烈的组织后卫位置上。

  在体教一体的美国,依林书豪模式成长起来的篮球及其它项目的运动员比比皆是。美国虽然没有类似我国的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但是全美大学生体育协会(NCAA)每年举办80种以上不同项目的全国联赛,满足学生对不同项目的爱好和参与,相当于我们国家的全运会、城运会、青年锦标赛和大学生运动会的综合体,而且随学历年同步举行。对于各项目的运动员而言,数、理、化和文、史、哲的文化课与他们的竞技表现同样重要,文化课不及格往往会失去训练和比赛的资格。

  姚之队的负责人、和林书豪同样有着美籍华人背景的章明基说:“美国是一个体育明星辈出的国家,林书豪只不过是另外的一个。林书豪不是一个个体现象,很多美国小孩都像他这样,球打得好,书也读得很好。林书豪给中国篮球界最大的借鉴和思考是他的成长轨迹。把篮球当作一种兴趣、爱好去培养,这跟花很多时间逼着小孩去做一件事是不一样的。”

  篮球是诞生在美国校园的一项运动。1891年,发明了篮球运动的奈史密斯博士说过:“篮球的本旨是强身健体、净化头脑、崇高灵魂。”篮球一开始就是教育的一种方式和手段。

  姚明与林书豪是生活中的好朋友。林书豪会参加姚明举行的慈善赛,姚明也会分享林书豪每场比赛之后的心得。同为龙的传人,他们可以用英语谈得非常投机,林书豪把姚明称作自己的导师,而姚明从来都谦称无法给书豪任何建议。

  在谈到两人成功的共同点时,姚明意味深长地对新华社记者说:“爱好是一切的原动力。促我能够坚持的,更多的是爱好。任何教育手段和集训方式,都不应该太功利。教育是人自身追求更高精神境界的方法。如果是功利地去追求,就失去了教育的意义。”

  姚明重返校园,林书豪厚积薄发,这些都为处在改革十字路口的中国体育和中国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参照,打开了通往未来的一扇门。

  不断改革的中国体育,将来一定会出现像林书豪这样体学兼优的“双核”战士。但体育的至高目的是为了让拥有梦想的青少年有机会享受体育的乐趣,而中国的竞技体育也会因此拥有更加牢固的基础。实际上,体育“强国之梦”的最高境界,绝不是永远雄居奥运会金牌榜首,而是让更多的青少年接受体育的教育和体验,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的优秀公民。(新华网)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