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热情与智慧融入每一个细节
1996年,刚刚22岁的尼红就开始负责开展技术课题攻关,由此获得的多个QC成果奖也可谓是她的一个传奇。QC即质量管理,在尼红的不断努力下,她曾经连续14次获得乌鲁木齐局QC成果发表一等奖,4次获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QC成果奖,并且其中的多项技术已在全局推广使用。而说起所有QC成果奖里最自豪的一个,尼红想起了2006年的那个项目。
当时,尼红发现机车信号主机里一个设备的电源开关故障特别频繁。由于机车运行难免强烈颠簸,每一趟车回来几乎都会有电源开关松动的故障,这给检测人员造成了很大压力,大家常常要使劲上紧电源开关的螺丝,可有的人手劲不合适,反而会使螺丝更加松动,机车开动中一颠簸,就可能造成电源开关虚电,使整个设备失去电源。
尼红和这个“问题”叫上了劲,想找到解决的办法。一个偶然的机会,她无意中看到了另外一个设备对螺丝做的加固处理的方法--为开关螺丝加上了防滑垫、防滑器,这给了她很大的启发,她“照抄照搬”,还想出了办法让螺丝不要吃劲过度,试过以后效果非常好,机车跑出去两三趟,回来都不见螺丝松动。这样一个实际操作中的小革新后来被评奖专家评价为:把质量攻关所倡导的小、实、新的特点全部显现出来了,很小的一个关键性措施,解决了一个长期的惯性问题,所以获奖是当之无愧的。
这项成果后来被推广到了整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它是尼红带领团队所获QC成果奖第一次推广到整个自治区。大家受到的鼓舞非常大。她们团队再接再厉,在后来的2007、2008和2010年,又有3次实现了所获QC成果奖推广到全自治区。
除了注重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尼红还坚持着很多好习惯。每当有施工任务,她总会比别人早到,事先准备好所需工具,确保准时开工,按时完工,而她的这种习惯也在通过言传身教传递给新的铁路人。
有一次,尼红带领一个刚入职的大学生进行检修,事先提醒着让他在上车前把工具包里的东西备齐。大学生自信满满地说:“行,我带得全着呢。”可尼红不放心,同时也带上了自己的工具包。两人一起上车,发现出故障的设备需要拆卸后入所检修,尼红对身旁的那位大学生说:“正好有个机会给你来锻炼,你来拆这个设备吧。”大学生口中答应着,可翻开工具包才发现,很多必须的工具他却没带。没有这些工具,设备根本拆不下来。尼红“帮”大学生拆下了设备,回身一看,身后的大男孩已经是满脸通红。尼红没有责备,因为她认为,在工作中年轻人应该具备了解自己状态的能力,应该自己从中领悟。
重中之重还是责任
2008年,全国铁道行业技能竞赛隆重举行,比赛汇集了行内的各路精英骨干,也正是在这样一个货真价实比拼水平的时刻,尼红代表乌鲁木齐铁路局上阵了。
实操阶段,比赛项目为15分钟处理完故障并彻底进行实验。轮到尼红出场,她定了定神,旋即开始操作,一口气做完,计时显示只花了6分多钟。她身后跟了6个裁判,赞不绝口地说道:“这个功夫可不是一朝一夕练成的”。
最终,尼红以实作满分的优势摘得了该项赛事的铜牌,这也是乌鲁木齐铁路局选手参加全国各种业务竞赛取得的最好成绩。自此,尼红的名字在乌鲁木齐铁路局系统一下传开,她前所未有地感到自己获得了认可,也发现人生从此开始转折。
出了名的尼红心里想的是十几年的功夫没有白费,而与操作同等重要的,是她越来越深刻地领悟到责任的重要。
自工作以来,她学习过太多的案例,也处理过无数的故障,所有这些都让她更加清醒地意识到,“铁道行业不比其他行业,一旦出现事故很可能就是血淋淋的,一定要时时刻刻牢记自己的职责,因为一旦发生问题,我甚至也会搭上我的生命。”从刚刚入行开始,尼红就坚定了一个信念“一点都不能马虎”,所以跟着师傅学习时,她非常小心谨慎,后来的工作中,她更是半点不敢松懈,“哪怕花费多一点时间去重复,把所有干过的活儿再多看一遍,多检查一点,我都宁愿,我的目的就是一个,不要出事。”
时至今日,回首来路,尼红承受了太多的辛苦与辛酸,但一次次的突破与成功也为她带来了由衷的满足与欣慰。她说,没有对自己的要求,人就很难有动力,尽管平静地生活也是一种选择,但她更愿意选择另外一条拼搏的道路,这道路让她可以证明自己的价值,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