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的那场灾难中,当时22岁的严红平一夜之间痛失双亲,家园被毁。早一点住进新房,成了他和灾区群众的最大期盼。
尽早让灾区群众重新拥有一个温暖的家。经过建设者们的努力拼搏,一幢幢新房在老城区安置区、峰迭新区、兰州新区相继矗立。逢迭新区成为我省小城镇市政基础设施和基本功能最完善的城镇。
住在比原来自家房子更好、更安全的房子,今年3月,严红平在新房结了婚,幸福生活,全新启程。
救灾就是救民、重建就是为民。灾后重建中,国家在舟曲规划实施公共服务类项目63个,共投资7.83亿元,高标准规划,大手笔投入,集中力量攻坚,重点对学校、医院、文化设施进行恢复重建。
今天的舟曲,民生、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提升,建设标准更高,功能配套更全,服务能力更强。
——重建后的电网,实现了“手拉手”双电源环网供电,成了全省最坚固、智能化水平最高的县城电网;
——13条农村公路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舟曲县乡村公路的通达条件。连接老城区至峰迭新区的舟峰路建成通车,结束了舟曲县境内无二级公路的历史;
……
把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对老百姓的安危想得细、想得远,防灾减灾体系开始织就。目前,舟曲县整合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山洪灾害防治系统、气象信息与短信预报系统,新建起统一高效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决策指挥平台,构成了防灾的合力。“你看,我家房顶上安了4个喇叭,一有预警信息,我就马上通知村民,第一时间让大家疏散避险。”罗家峪村村支书张贵超对记者说。
灾区就是考场,漂亮的成绩单背后,是各级党委、政府对百姓生命权利的尊重,是以灾后重建为契机,大力改善民生、推动社会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坚定决心。
产业推动,扶贫开发——以重建为新契机,整体提高灾区群众的致富水平
灾难尽管给舟曲造成了巨大损失,但灾后重建也为灾区的发展带来了极大机遇。
重建,是一个“加速器”。对于舟曲来说,灾后重建不仅是基础设施重建,更是要让重建与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等工作相结合。为此,省上专门为舟曲量身打造了“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让舟曲以灾后重建为契机,实现跨越式发展。
滥垦、滥伐,让舟曲在灾难中吃够了苦头。
保护生态,成了舟曲的坚定选择。舟曲县决定:海拔在1800米以上、在1500米到1800米之间且坡度大于25度的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
退耕还林怎样才能“退得下”,又“稳得住、不反弹”?一手抓灾后重建,一手抓扶贫开发,舟曲县把山川秀美的“绿被子”和百姓致富的“钱袋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富民产业迈出了坚实一步。
峰迭乡狼岔村,去年一口气退耕还林了700亩山地,村里的耕地只剩下250多亩了。
没耕地了,老百姓吃啥?
退出来的地,在舟曲县的号召下,村民种起了核桃树苗,并套种红芪、板蓝根、柴胡等药材。
村民朱羊者给记者算了笔账,他家一亩地,一年下来最多能打500公斤玉米,也就是1000元左右的收入,要是除过化肥、种子,所剩无几。去年,他将自家30多亩山地全栽成核桃树,今年还套种了红芪。“我们还和龙头企业陇原中天公司签了合同,一亩红芪最不行也能收入五六千元,再说,等将来核桃树长大了,收入就更高了。”
村里人能这般“换脑筋”,朱羊者说,多亏了中组部的帮扶。
2010年11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对口扶贫舟曲工作正式实施。两年多来,中组部始终把对口帮扶舟曲扶贫作为一项重要责任,驻舟曲扶贫工作组与当地党委、政府携手,不断探索脱贫新办法。狼岔村村民与陇原中天的合作,正是由他们牵线搭桥。今年,他们还请来陇南农科所的专家,给村里150亩的老核桃树,实施了高接换优技术,进行了品种改良。
今年,4000多株油橄榄破天荒地从大川镇土桥村的田地里长了出来。
油橄榄果实榨制的橄榄油被称作“植物油皇后”和“液体黄金”。从目前的市场看,橄榄油的市场前景十分乐观。而与舟曲一衣带水的陇南市武都区,正是全国最大的油橄榄基地,橄榄油产量占到全国的80%以上。
武都能种,舟曲行不?陇南的专家会诊后,认定舟曲县海拔1400米以下的河谷地带完全可以栽植油橄榄。今年,在曲告纳乡、大川镇、南峪乡3个乡镇,油橄榄苗绽露的新枝,给舟曲人带去了致富希望。
一个个创新理念指导下的科学举措,将外部“输血”与自我“造血”结合了起来,极大地改善了灾区生产生活条件,拓宽了农民增收门路,唤起了灾区人民坚强奋进的内生力、创造力。
“政府给我们灾区群众盖了漂亮的新房子,但光住个房子,哪行?还得找来钱的门路。”罗家峪村村民张社文说。
泥石流灾害中,张社文家14间房子,大多毁了。2011年,他利用自家的几十亩果园,办起了“农家乐”。
生活,突然断了、碎了,又顽强地、坚韧地连接、恢复。
像张社文一样,3年来,坚强的灾区人民不仅以他们特有的坚忍默默承担着苦难,还以一种无畏的精神努力迎难而上,创造着更加美好的明天。(甘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