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进新疆50周年 上海老知青“圆梦”重走当年路

2013年09月27日

  当满载着700多名游客的“情系新疆,圆梦新疆”Y208次旅游专列9月25日从乌鲁木齐火车站出发驶向上海,当年参加过新疆建设的支边青年,完成了15天的“圆梦”之旅,怀着欣喜和不舍,踏上了归程。

    “新疆美,新疆好,新疆的明天将更美好!我们一定还会再来!”此次圆梦之旅的发起者--73岁上海知青杨永青老人告诉记者。

  在短暂旅程中,262名曾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农二师、农三师、农四师、农五师、农八师、农十师、建工师等团场参与建设的知青,行程13000多公里,足迹踏遍南北疆天池、那拉提、喀纳斯、五彩滩、神木园、库车大峡谷、博斯腾湖、赛里木湖等著名景区。“大美新疆”的风光让老知青们流连忘返;参观军垦第一连、回到曾经工作过的兵团农场与老战友和乡亲们共忆峥嵘岁月,让老知青们激动不已;看到新疆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更是让老知青们心潮澎湃。

    上世纪60年代初,上海的一批批知识青年们,响应国家号召,告别繁华的城市,离开父母和亲人,带着美好梦想、带着远大的理想、带着对未来的追求,带着一腔热血,怀着建设边疆,建设兵团,建设新家园的崇高志向,来到天山脚下茫茫戈壁,加入到垦荒大军的队伍当中,开始了人生最难忘的难苦岁月。

  杨永青曾于1965年7月在新疆石河子总场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当时的照片至今在石河子“军垦博物馆”珍藏。组织开行上海老知青旅游专列,是杨永青多年的愿望。今年年初,杨永青以上海老知青专列筹备组负责人的名义,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给乌鲁木齐铁路局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今年是我们进疆50周年,希望在有生之年再回到曾经战斗、生活过的土地上走走看看,到新疆优美的旅游点旅游,感受大美新疆。”

  杨永青的愿望得到回应,乌鲁木齐铁路局对专列进疆运行路线及停靠站点时刻精心组织安排。9月10日旅游专列抵达乌鲁木齐火车站时,站台上“上海知青:新疆人民想念你们,感谢你们!”的条幅让老知青们感受到了回家的温暖;9月16日石河子火车站嘹亮的《中华儿女志在四方》军垦战歌,更是让老知青们热泪盈眶。

    “‘坐上大卡车,带上大红花,远方的年轻人,塔里木来安家……’这就是当年我们的真实写照。”年过七旬的老知青张宪臣是64年来新疆的,回忆当年情景,他感慨万千:“到了新疆兵团农场,屯垦戍边,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当时正是三年自然灾害后国家刚刚在恢复的时期,又加之新疆当时物质较为匮乏,我们来之前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吃苦准备,但是艰苦的程度还是我们始料不及的,可以说是食不果腹。”

  如今又一次踏上了新疆这片热土,圆了张宪臣多年的新疆梦。“现在我们回来再看新疆,真的是完全变了样,面貌翻天覆地。当年是新疆养育了我们,锻炼了我们,我们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边疆,献给了兵团。”张宪臣说,“这次来到新疆多年的愿望实现了,圆了我们新疆梦。来到天池,也了却了我的一桩心愿,这里真的太美了!在这里就能体会到新疆的大美。”

    同样是当年在兵团农二师塔里木屯垦戍边的老知青徐敬龙也是1963年来到了新疆,当年他被分配在塔里木二场连队,一呆就是20年。

  “新疆是我们的第二故乡,我们回来看到认识和不认识的同志都感觉到很亲热,都有一种亲切感,因为我们和新疆的感情太深厚了,在这里奉献过我们宝贵的青春。”徐敬龙说,“以前在新疆的日子里我们和原来在这里的同志相处的很融洽,所以这次回来我们带着一种怀旧心态,叙叙我们分别后各自的情况。”

  看到了新疆的变化,参观了天池美景,徐敬龙也不禁笑容满面:“今天游览天池呀,我们好多一块来的同志都兴奋不已。山好水好,空气清新,我们的心情都很愉快,又看到新疆如今不断地在发展、再前进,我们真心的为第二故乡这样的变化感到高兴。”

  在体会感动的同时,老知青们对新疆铁路的发展成就也赞叹不已。曾在兵团三师叶城二牧场无悔支边43年,荣获“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姜万富,告诉记者,当年从叶城二牧场到上海探亲,至少需要10天的时间,不仅时间长,而且要辗转于汽车、火车甚至毛驴车之间,每次探家异常疲惫。“现在不一样了,乌鲁木齐到上海45小时,南疆铁路也修通了,喀什到乌鲁木齐一天一夜,比起以前真是方便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