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之水抵达北京 南水北调使1亿多人直接受益
2014年12月29日
12月27日,千里之外的长江水历时半个月,跨过淮河、穿过黄河,顺利抵达北京。
“来了,来了!”当清冽的长江水欢涌进入北京团结湖时,首都市民的心情如同这涌动的一湖清水,难以平静。终于喝上了长江水,多少年的期盼在这一刻得以实现。
是的,南水北调,这一跨越半个世纪的梦想正一步步成为现实,产生的巨大效益也一点点显现......
长期以来,干渴的北方大地遍布对水的期盼。
北京缺水。国际公认的缺水警戒线为人均1000立方米,而北京仅为100立方米。这是个什么概念?“简直是少得不能再少了。”水资源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说,北京年均水资源不足21亿立方米,却要维持36亿立方米的用水需求。从1999年以后,北京进入连续枯水期,水资源量衰减42%。为保障用水安全,北京已经连续10年启用了4个应急水源地。更严峻的是,随着城市快速发展,“人多水少”矛盾日益突出,缺水成了制约北京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瓶颈。
河北缺水。石家庄被誉为“火车拉来的城市”,由于水资源匮乏,常年超采地下水,漏斗区面积不断扩大。在河北水利专家魏智敏的记忆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石家庄,地下水很浅,拿扁担就能从井里打水。然而,现在要用工业深井泵,百八十米深才能抽到水。“如今有河皆干,有水皆污,人人盼水。”魏智敏感叹。
河南缺水。郑州市随着近年城市框架拉大,人口急剧增多,缺水给郑州人蒙上了阴影,夏季用水高峰,一些居民经常会遇到自来水“断流”,不得不拎着水桶到楼下提水。作为中原城市群的“龙头”,郑州未来的发展蓝图宏伟壮丽。但若不能打破水资源短缺的瓶颈,大郑州发展艰难。
黄淮海流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水资源量只有全国的1/14。据测算,到2030年南水北调中线受水区主要城市缺水达128亿立方米。
水资源短缺频频亮起红灯。1999—2000年,北方发生严重干旱,海河的主要河流多数断流,中小水库干涸。今年夏天一场大旱,河南平顶山市唯一的大水缸白龟山水库见底,打井、找水,这座百万人的城市供水告急。同样的旱情,苏鲁交界的南四湖湖底干裂,生态濒临危机。
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难题该如何破解?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跨流域调水是万不得已的选择。从南向北,修建一条优化水资源配置的生命线!
2002年12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
按照规划,南水北调工程通过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连接,构建起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新格局。“南水北调规划最终调水规模448亿立方米,相当于一条黄河的水量!”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鄂竟平说,按照规划,东中线一期工程年均调水183亿立方米,将有效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局面。
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工程宣告开工。至今,工程创下了多项纪录:它是目前世界上工程规模最大、距离最长、受益人口最多、受益范围最广的调水工程。东、中线一期工程干线总长2899公里,包含单位工程2700余个。从开工建设至今,成千上万的科研人员、建设工人忙碌在施工一线。据测算,工程在建设期间,每年可拉动全国经济增长0.2至0.3个百分点,每年新增就业人口50万至60万人。
千里调水后还将发挥出巨大的综合效益——
社会效益:东中线一期工程可为253个县级以上城市供水,使1.1亿人直接受益,可使700万人彻底告别苦咸水的历史。
经济效益:通过增加供水,每年将新增工农业产值近1000亿元;合理水价机制,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可持续发展。
生态效益:通过优化配置,北方每年减少超采地下水36亿立方米,逐步返还挤占的生态水和农业用水,改善恢复不堪重负的水生态环境。
航运效益:东线一期工程使千年古运河重新焕发青春,新增港口吞吐能力1350万吨,新增运力相当于新建一条水上“京沪铁路”,成为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
南水北调,圆了跨越半个多世纪的调水梦,正在给北方大地带来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