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丹阳"善翁":除掉医疗费,多余的钱全捐掉
2013年03月27日
河南丹阳91岁的姜听听老人60年行善捐款、在行善途中骨折入院手术费用吃紧的消息近日见报后,引发了广泛关注,3月25日下午,在丹阳市中医院骨科病房内,江苏省慈善总会副秘书长张伟新、镇江市慈善总会副会长许能斌、石耘,还有丹阳市慈善总会会长贡江林,专程到丹阳探望慰问病床上的“善翁”,同时给老人分别送上了3万元、2万元和6000元的慰问救助金。“慈善总会就是做慈善人的娘家!”张伟新等人在向老人表示敬意的同时,宽慰老人安心养病。“骨折了要康复,你自己要存一点”、“生活上也要留一点”、“把这些钱存点起来”……老人却十分执拗地说:“慈善捐的钱是给我的医疗费,除了医疗费,多余的出院后全捐掉。”
“慈善总会就是慈善人的娘家!”
25日下午,张伟新等同志代表省慈善总会专程从南京赶到丹阳,当她一看到病床上瘦小的姜老,就快步上前握着姜老的手,俯身凑近老人耳边,表达了省慈善总会和她本人对老人的敬意和慰问。张伟新告诉记者,看到报道后,省总会领导非常重视。镇江市周大平会长也当即给予关注,表示“决不能让姜老这样的大善人无法医疗,当前发生的费用马上给予解决。”丹阳市贡江林会长在看到报道后第一时间去医院看望姜老,他表示姜老已进入了丹阳中医院的治疗“绿色通道”,下一步将推广姜老的精神,他们期待“丹阳善翁、镇江好人”能够“感动更多人,带动更多人”。
“善人有善报,好人有好报。慈善总会是做善事者的娘家,这也是贯彻执行《江苏省慈善事业促进条例》的具体行动”,张伟新透露,《条例》中有明确的关于慈善的“反哺”机制规定:“对慈善事业做出较大贡献的公民,其本人或者家庭生活遇到困难时,可以向当地慈善组织提出救助申请”,慈善组织将优先给予救助;并且,地方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将从政策、资金等方面提供优先支持和服务。张伟新还透露,根据《条例》,我省徐州、扬州等地已对热心做慈善的人遇到急需救助时给予及时帮助,决不让慈善人得不到救助。从去年6月开始,省慈善总会与媒体携手建立了“每月一助”的救助方式,即每月从媒体报道的身边人、身边事中救助一名亟待救助的困难者给予帮助,在全社会弘扬这种凡人善举,营造和谐社会:“姜老就是其中之一,做善事需要关怀,做善事要有善报,慈善总会是他们的娘家和靠山!”
“多挣一分钱,就能多捐一点去救济社会!”
手术后的姜老虽然瘦削,但精神矍铄,看上去也就80岁不到的样子,而更让众人佩服的是,老人思维灵活语速很快,并且还很健谈。“刘胡兰15岁就牺牲了,我活到这么大年纪,真的很满足、很幸福!”老人告诉记者,面对他60年持之以恒的捐献善举,社会上也有少部分人不理解甚至辱骂他是“神经病”,但老人回答他们:“我的精神清爽得很!”还有个别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为信条的人,辱骂老人是“十足的呆子”。但老人说,我这么好的身体,这次因为摔伤了平生第一次住院,从上到下有这么多的人来看望、慰问,我很感动,遗憾的是担心养伤耽误打工,每个月近百元的“工钱”没有保障,捐款又要少了。
姜听听是镇江丹阳导墅镇蒋墅人,是1951年2月第二批抗美援朝老兵,1953年转为内蒙古铁道兵;1956年转战北大荒,一待就是8年,在那里与小自己20岁的妻子结缘。1964年,姜听听回到丹阳,下放到蒋墅工作;1974年被调到丹阳党校担任后勤工作。
姜老今年91岁,是丹阳党校的退休干部,每个月的退休工资四千左右。姜老回忆,自己最初帮助人是什么时候,他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在50年代,那时还在部队,有次去战友那边理发时,无意中得知一位战友家里母亲病重急着用钱,而这位战友平时有抽烟习惯,每个月6元钱的津贴早已花光”。姜听听默默地将自己攒下来的10元钱,寄给了战友的母亲。
没过多久,战友家里来信说钱收到了,战友很奇怪,明明没寄钱,家人怎么说收到钱了?战友将此事反映给领导,领导把战士们都组织起来,这才认出了寄钱人姜听听的笔迹。“帮助别人我本不想有谁知道,但是那次还是被人知道了。”姜老说。
其实,说起他捐款的事可以说是数不清楚:修复丹阳总前委旧址捐800元;河南涝灾捐1500元;新建丹阳市民广场捐1000元;2003-2012年每年都向慈善机构捐3000元;2008年向四川灾区人民捐款6500元……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名叫王南根的盲人,那也是在五六十年代,他家里很穷,孩子又小,家里粮食不够吃,所以我就买一些粮食给他们送去,有时候还给一点钱,现在,王南根应该已经不在了,小孩现在也至少60多岁了吧。”姜老说,在那个年代,大家都很困难,而他当时没有成家,家里也相对没有那么困难,就一直帮助别人。后来,这变成一种习惯,他将自己给住家附近单位养花养草的收入和三分之二的工资,用来从事慈善事业。他觉得,自己不是大款,但是他的工资和收入,都是来源于人民。“多挣一分钱,就能多捐一点,好去救济社会穷人!”老人表示,将一直在这条助人的路上走下去。
浇花归途遇险摔伤和一波三折的治疗
2月27日傍晚5点多钟,老人浇花后骑自行车回家,行至丹阳新汽车站附近一个下坡时,路上车很多,前方两个女的骑车横在路上讲话,老人本能地将车头一拐准备让过去,但不想一下跌了下来。更惊险的是,一辆轿车径直逼至距离其头部数十厘米远处才停住,司机反应过来后立即下车,面对瘫在地面上的姜老,几乎要哭出来。面对此情景,姜老挣扎到路边,让出路来并说“不是你撞的”,让吓傻了的司机赶紧赶路。姜老介绍,回家后他本来想隐瞒伤情的,但后来伤情越来越重,被老伴发现了。面对姜老的描述,老伴怀疑就是那名司机撞的,但姜老义正辞严地说:“不是就不是,做人该怎样就是怎样,不能诬赖人家,更不能冤枉好人!”
老人摔伤后,以为挨几天就好了。但后来疼得吃不消,为省钱就悄悄找到了一家民间治疗点,对方给他贴了膏药,要求他回家躺着静养,但他为了浇花,根本歇不下来,又满大街去跑去浇花,导致伤情加重。
在到丹阳中医院之前,姜老先去了丹阳另一家医院,但因为住院要先交钱,身上一时没那么多钱就自己回了家。后来被老伴及儿媳等发现,老伴才到中医院问询。就在老太太咨询住院治疗的问题时,骨科秦主任听出了个大概,当即一口答应姜老可以先住院,费用可以再想办法,“我听老太太讲,病人骨折都半月多了,如果不及时手术,很可能会有后遗症,甚至今后都残废了。”秦主任向医院领导反映了此事,并安排姜老在医院住下。
秦主任解释到,因为医院有相关规定,原则上是需要先交钱后手术的,“但是我们听说这是一个终身做善事的好人,我们不希望好人落难了,却没有人肯帮助一把的局面出现,就先安排住下了。至于费用问题,老人自己有医疗保险,之后可以报的。在这之前,医院方面可以先想想办法!”
秦主任说,像姜老先生这样,一辈子都在做好事,为慈善事业做贡献的人,如果最后由于差钱而耽误救治,或者得不到及时救治,岂不是太让人寒心了?院方这样做,就是为了证明:“好人必然会有好报”。直至被院方打破原则入院——而事后老人缴的5000元住院钱,则是老人积攒下来,本来准备为“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50周年而捐献的。
一件涤卡中山装和一个瓷碗的故事
姜老身上的故事太多,很多听上去都像传奇。60年来姜老无时无刻不在记挂着捐款,但对自己却是“抠门”到了家。在病房内老人的床头,整齐地叠着一件深色的中山装,丹阳慈善总会的杨永久告诉记者,几天来他们和老人及其家人接触下来,惊讶地获悉这件中山装竟然是老人最好的衣服,也是姜老“出客”的衣服。这两天因为不断有人来看望姜老,家人才给姜老将这件“出客”衣服带了过来。当记者问姜老这件中山装的“高龄”时,老人笑了,他也记不清了,他只记得这件中山装是“涤卡”料子,当时“涤卡”才出来并时兴。
在老人的病房里,邻床病友的家人还给记者“检举”了姜老的餐具——一只不知是何年代且底部还打了“补丁”的大瓷碗,众人发出了善意的笑声……面对笑声,姜老有点不好意思,他说:“我平时吃饱穿暖就好,养花浇花又不要穿好的。吃饭早上一碗稀饭,中午和晚上都是一碗米饭,中午满一点,晚上浅一点,从来不在街上花一分钱买东西吃。”姜老透露,老伴过日子也很节俭:“早上烧粥耗煤气,我们都是晚上剩点饭,早上开水一泡,这样省煤气!”
记者了解到,老人儿子在丹阳供电局工作,儿媳则下岗在外打零工,孙女目前在南京读大学,姜老家中正在用钱时刻。而骨折后老人“磨磨叽叽”不肯住院,也是因为舍不得钱。这些举措跟老人60年的善举比起来,强烈的让人有点难以接受。当记者问老人何以要行善时,老人动情地说:“外边还有这么多人日子过得不好,我看得急躁。我虽然钱不多,但比他们多,日子过得比他们也好。我们要让帮助他人的传统代代相传,这样大家就都能好起来!”老人顿了顿:“再说,帮助人做好事,心情好精神也好!”(来源:中国江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