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老人赴河北沧州 感恩51年前的3碗黄豆
2013年04月17日
4月15日上午9时,经过10多个小时的长途旅程,河南登封73岁的老人陈怀君风尘仆仆地赶到了河北沧州。握住51年前赠送三碗黄豆的大恩人夏淑梅的手,陈怀君的眼圈湿润了:“恩人呀,救命恩人呀,我总算找到你啦!”
昨天(4月16日),陈怀君跟着夏淑梅夫妇,参加了一场道德讲堂的讲座,还受邀讲了话,“救命恩情报答不了。但要是不当面说声感谢,我死了也闭不上眼。”
三碗黄豆的恩情
三碗黄豆的恩情,让陈怀君51年念念不忘。
那是1962年的农历三月,河南大面积受灾,陈怀君所在的登封市大金店镇金西村未能幸免。
眼看着父母饿得皮包骨,陈怀君背上母亲织好的粗布,跟嫂子一块儿去外地换粮食。
他们去了一个叫夏庄的村子(属于安徽省砀山县小李庄乡)。陈怀君跟着嫂子走街串巷,却没能换到粮食――粮食比金子还贵,没人愿意用来换粗布。
陈怀君清楚地记得那时的感觉,“饿,累,绝望。”
就在这时,17岁的夏淑梅出现了,把他们领回了家,给他们做了顿饭。
陈怀君记得,那天吃饱后,他试着问夏淑梅,“能帮我们把布换出去吗?父母还等着救命呢。”
夏淑梅喊来了很多邻居,大家用地瓜干换走了粗布。临走前,她还给了陈怀君三碗黄豆。
黄豆救了一家人
黄豆在当时是稀罕东西,夏淑梅所在的村子,每家也只分得一小袋子。这三碗黄豆,救了陈怀君一家人的命。陈怀君的母亲把黄豆磨成豆面,掺上地瓜面和野菜蒸了“窝窝”,全家人度过了青黄不接的季节。
“还剩下一点黄豆,换了豆腐,用豆腐给我娶了媳妇。”陈怀君说。
他对这份恩情念念不忘。他母亲也是。10多年前,母亲临终前还抓着他的手说,“一定要找到救咱命的姑娘。”
陈怀君一直在找恩人。灾难过去3年后,他就给夏淑梅寄去了一封信。几天后,信件被退回来了,查无此人。当时,夏淑梅已搬到了河北沧州市。
趁活着,一定要报恩
今年3月,73岁的陈怀君独自去了趟安徽砀山,找到了小李庄乡夏庄村。
“都搬走几十年了。”陈怀君走家串户得到的都是这样的回答。
“那我也得找啊,趁现在还活着,一定要报恩。”陈怀君说。终于,在清明节前一天,他找到了隔壁村夏淑梅的姐姐。
4月15日上午,陈怀君到了河北沧州火车站。
握住夏淑梅的手,他失声痛哭,“恩人呀,我总算找到你了。看到你们过得比我好,我从心里感到高兴。”夏淑梅的家人,一直留陈怀君多住几天,“以后就是亲戚,要多来往。”
他还有一份恩情未报
昨日,陈怀君告诉河南商报记者,他还有一份恩情未报。
那时,他已经结了婚,跟妻子背着布匹到了确山县,天黑时找到一户人家投宿。
主人叫熊应宽,家里盖的被子破破烂烂的,却拿出一床新被褥给陈怀君夫妻用。
遗憾的是,他忘记了熊应宽所在村庄的名字。去年年底,他曾到确山县打听,却没有找到。
陈怀君希望,能在活着时见恩人一面。
如果您知道熊应宽老人,欢迎联系商报热线0371-86088666,或致电商报记者18638204336,也可以@河南商报。
记者手记
陈怀君的报恩之心令人感动,夏淑梅的慈悲之心同样令人动容。
有人说,那个年代的粮食比金子还金贵,可夏淑梅却把比金子还贵的黄豆,送了陌生人三碗:因为信任,因为同情,因为善良的心。
夏淑梅的丈夫单玉尧,写下这样的话赠送给老伴儿:“昔日饥饿柴米无着,谁肯雪中送炭?村姑慈悲,施豆三碗,撒下爱心种子。”
有能力帮人的时候,就帮一把吧。你的一份爱心,可能会成就一个人的一生。善心结出的善缘,也会在岁月流淌中更情深意浓。(河南商报见习记者程国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