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202位抗日远征军将士魂归故里

2013年07月09日

    7月7日,202位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灵位安放仪式在湖南衡阳南岳忠烈祠举行。这202位远征军将士隶属于中国入缅远征军新38师第113团,阵亡于1942年的仁安羌之战。

    71年前,刚满16岁的谭荣胜随新组建的中国远征军新一军赴缅甸与日军作战,驻扎在曼德勒。那年4月,他所在的新38师113团部队星夜行军赶到仁安羌,成功救出被日军围困的7000多名英国士兵、美国传教士和记者,却牺牲了200多名战友。这场二战亚洲战场的著名战役史称“仁安羌大捷”。

  71年后,仁安羌战役阵亡将士总灵位一路在志愿者的护送下,从缅甸辗转回国,在重庆抗日战争遗址华岩寺寄存半年后,于7月7日正式安放在松柏掩映的湖南衡阳南岳忠烈祠,以此铭记惨痛历史,缅怀抗战忠烈。

  当天的入祠仪式肃穆而庄严。民革衡阳市委负责人和志愿者们一道抬着高1.5米、重达40公斤,用花梨木制作的灵位沿花岗岩台阶拾级而上,灵牌上写有“仁安羌大捷202位阵亡将士”,以及缅甸语“仁安羌”。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制造了“卢沟桥事变”,中国抗日军队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7月7日也正好是忠烈祠落成70周年纪念日。

  南岳忠烈祠是当年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为纪念国民党抗日阵亡将士建造的大规模烈士祠墓陵园,抗日阵亡将士总神位就供奉在忠烈祠内。

  中国远征军新一军38师113团团长刘放吾之子刘伟民说,由于仁安羌大捷的阵亡将士大多是湖南人,将灵位安放在忠烈祠可谓叶落归根。

  “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中国远征军将士的遗骨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和供奉。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以及对历史的认识深化,很多志愿者以及远征军后人开始重视这个问题,一些墓地得到修缮,纪念碑也被重建。”刘伟民说。

  今年1月,由重庆公益组织“中国远征军网”发起,海峡两岸华人共建的“仁安羌大捷纪念碑”在缅甸仁安羌落成。纪念碑建在501高地上,也是当年战况最激烈、牺牲最惨重的地方。

  “从缅甸仁安羌到中国重庆,再到衡阳,我们的前辈英灵用71年终于回到了家乡。”刘伟民说。

  中国远征军是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阶段、为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和抗战“输血线”而出征滇缅印、抗击日军的英雄部队,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型代表。

  从中国军队入缅算起,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零3个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

  “中国远征军网”主编舒宏舰介绍说,目前在中国能够找到并依然在世的远征军将士有五六百人,他们已步入耄耋之年。随着人们对这段历史逐渐关注,这些老人们正在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心和帮助。

  [史料]仁安羌大捷打出了中国的军威

  仁安羌大捷发生在1942年4月19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入缅远征军新38师第113团,在缅甸仁安羌救英军大胜日本常胜军第33师团的著名战役。

  1942年,日本攻占马来西亚后,开始攻打缅甸。日本用于进攻缅甸的军队大约有6万人,大大超过英国在缅甸的防务力量。

  在英国的求助下,中国方面以杜聿明为代理司令长官,由中缅印战区参谋长史迪威指挥,集合中国精锐力量的中国远征军约10万人向缅甸进发。

  英军在日军的攻击下开始撤退,其中英缅第一师被日军在仁安羌包围。英军向中国远征军求助,中方派出离仁安羌最近的新38师113团前往解救。

  4月19日,113团发起总攻,当时被围困的英国军人费茨派垂克上尉在后来的回忆录中称,“(他们)像一部适合缅甸中部地形地貌最完美的作战机器在运转,是如此地纯熟,简单有效,干净利落。”

  这场战斗击退了日军,解救了7000多名英军士兵。

  中国二战史研究专家彭训厚评价说,这一仗的背景是日本在中国腹地发起豫湘桂战役,中国兵力非常紧张,但派出十万精兵远征,可谓顾全大局。日本占领仰光,想切断中国物资援助的生命线,局势非常紧张,因为如果日本成功占领印度,在中东与德、意军队会合,二战局势也许就会改变。仁安羌这一仗打出了中国的军威、国威,提高了中国的抗战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威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