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季羡林先生报恩佳话

2011年10月26日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和翻译家。季老的文章出色,学问一流,这是有目共睹的,他的感恩之德、报恩之举,也特别令人称道。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人在成才之路上必定会得到许多人的帮助。季老的一生有过许多机遇,尤其是在学术道路上,受过众多师长的恩惠。季老对恩人们的感激之情,是永志终生的。他说自己不是一个“混人”,依据就是“极重感情,决不忘恩。”

    季羡林和胡适相差一个辈分。1946年,季羡林回国到北京大学任教,这时的北大校长正是胡适。当时北大录用教师的门槛很高,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拿到外国学位的回国留学生进校任教,只能担任副教授。然而,胡适十分欣赏季羡林的人品和学问,季羡林只当了两个星期的副教授,就被提为正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如此“礼遇”,可谓破了北大的“天荒”。对此,季羡林在望九之年撰文回忆:“唐代中了进士,就‘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我虽然没有一日看遍北京花;但是,身为北大正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心中有点洋洋自得之感,不也是人之常情吗?”季羡林视胡适为“恩师”。

    1985年左右,季羡林偶见一家报纸发表文章全面否定胡适,觉得有失公允,毅然写了《为胡适说几句话》。当时胡适还是个“反面教员”,人人谈“胡”色变,无人敢涉足这一“禁区”,有朋友劝他不要发表这样的文章,风险太大。季羡林却认为,无论于公于私,自己都有必要站出来说话,把真相告诉大家,还胡适以真面目。

    他的文章发表后,得到学界的普遍肯定和响应,开启了重新评价百年学术史的先河。季羡林经常公开称赞胡适,著文怀念老校长。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胡适全集》,他担纲主编,还写了长达17000字的总序,以此报知遇之恩。不久,又有人邀他在《学林往事》中写一篇关于适之先生的文章,他也应允。而且从台湾回来后抱病写完。这一篇文章的副标题是:毕竟一书生。实事求是地说他对适之先生的看法。

    1999年季羡林访问台湾时,特意去拜谒胡适陵墓。他热泪长流,在墓地向胡适雕像敬献鲜花,行三叩大礼。回到北京,又作了感人至深的长文《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   

      季老与胡适先生的交往堪称一段佳话。存在主义哲学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萨特说:“行动吧,人在行动的过程中就形成了自身,人是自己行动的结果,此外什么都不是!”感恩,不能仅仅停留在心里,停留在嘴上,关键是付诸行动。季老为胡适“喊冤”,写《为胡适说几句话》,当年,这样做需要极大的勇气。季老应允做《胡适全集》的主编,写长序以正视听,在胡适墓前行三叩大礼,这些都可视为知恩图报之举,而他却认为自己只是“报知遇之恩于万一”。季老这种对恩人心怀敬重与感激,并尽力回报的行为,得到了广泛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