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姜子牙采用直钩钓鱼的怪招
为什么说,姜子牙在投奔周文王的时候,不直接毛遂自荐,而是用直钩钓鱼的怪招,与他的经历有关呢?原因大概有两点:
第一,他是小商小贩出身的平民百姓,又是从外地来的,可能找不到求见周文王的关系。用直钩钓鱼的怪办法,可以吸引人们的眼球,进而引起周文王的注意。这是典型的商业营销的策略,出身商人的姜子牙应该是深谙此道的。即使在今天的信息社会,采用出人意料、给人以强烈感官刺激,让人印象深刻的宣传手段,依然是商业营销的重要方式。比如,电视上两个卡通小人,一边扭一边唱“今年过节不收礼啊……”这类广告,与姜太公钓鱼是一脉相承的。
第二,也是更重要的一点,姜子牙还需要试探一下周文王。当时社会上都传说周文王是一个礼贤下士的英明君主,但究竟是不是呢?姜子牙没有和他打过交道,心里没底。
在古代,有本事的人投奔好领导,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这种双向选择,实质上和做买卖也差不多。对于君臣关系的这种本质,后来的法家认识得很透彻。比如《韩非子》就一针见血地说:“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韩非子·难一》)意思是说,臣子把性命和能力卖给君主,君主则拿高官厚禄与臣子交换。君臣之间,没有父子的血缘之亲,也没有兄弟的手足之情,这两种人凑到一块,完全是互相盘算利害得失、互相交易的结果。“计数”就是互相计算利害得失。
古代还有这样的说法:“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什么样的人是“良臣”呢?就是有本事、有道德、有抱负、讲原则的人。“良臣”是只有“明君”才肯投奔的,绝不能把自己随随便便就贱卖了,更不会随随便便逮住谁就卖给谁。要尽量卖出一个好价钱,要尽量卖给一个好客户。所谓的好价钱,也就是受到重视、得到重用。所谓的好客户,就是所谓的“明君”。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属于“明君”呢?对“明君”的考核指标可能有很多,但是能不能认识人才的价值、懂不懂得尊重人才,无论如何都是“明君”的重要条件。
对于“良臣”来讲,究竟如何才能知道买主是不是尊重人才的“明君”呢?这就需要观察一番,考验一下,必须看看买主识不识货,心诚不诚。眼见为实,光凭别人传说是靠不住的。
姜子牙用直钩钓鱼,等着愿者上钩,不是在拿什么架子,其实是在待价而沽,在讨价还价。这个讨价还价,不是说多要三块五毛的,不是争什么样的物质待遇,主要是想试探一下、考验一下周文王这个目标客户究竟识不识货,周文王的态度、还有对他的重视程度是否与自己的才干价值相称呢?能不能给他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呢?也就是说,姜子牙要判断周文王究竟是不是他理想的买主,值不值得把自己卖给他?
很显然,虽然姜子牙做小商小贩一直受穷,但是长期的小商贩的经历,却使他积累了丰富的商业经验,使他具备了独特的商业智慧。如果没有丰富的商业经验,没有独特的商业智慧,姜子牙是想不出钓鱼怪招的。姜子牙的做法,影响了后来的很多富于智慧的政治家,诸葛亮等着刘备三顾茅庐,他的意图,不是与姜子牙如出一辙吗?
总之,“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就是一个要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推销出去的人,在打出了很吸引人眼球的广告之后,等着买主上门,并且要考验一下这个买主是否理想,这么一个故事而已。这个故事从头到尾,都反映了商人的智慧!
但是,姜子牙的这种“愿者上钩”的推销策略,有没有风险呢?那当然有了。如果周文王不识货,看不懂钓鱼背后的潜台词,姜子牙这一招可能就不灵了。或者说,即使周文王求贤若渴,但是他坐在家里等着人才送货上门,而不是主动下基层,寻访贤才,姜子牙的钓鱼的信息可能就传不到周文王的耳朵里了,姜子牙的鱼钩可能也就钓不到周文王了。这样一来,姜子牙的怪招不就失算了吗?
确实有这些问题。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姜子牙是一个商业经验非常丰富的人,他岂能不懂得做买卖的道理呢?这一招不灵,还可以换别的招啊。如果这一招、那一招地试来试去,把所有的招数都试完了,仍然碰不上识货的好买主,只能说市场形势不好。要知道,市场形势从来都是有好有坏的。市场形势低迷的时候,好东西就是卖不出好价钱,人参也可能吆喝成萝卜的价格。市场形势混乱的时候,垃圾也能被炒上了天,绩优蓝筹股反而没人问津。尽到了最大努力,仍然找不到好买主,只能说明市场形势糟糕透顶。人,生不逢时;物,难尽其用。这个时候,知难而退,或者大隐隐于市,又何尝不是商人的大智慧呢?(新浪博客: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