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孟尝君窘境:在诸侯包围当中立足
    三窟给孟尝君带来的现实利益就是:终其一生,孟尝君在齐国都没有纤芥之祸。然而,孟尝君在后半生却面临着几乎无处可去,勉强立足的窘境。这样一种窘境,在史书中是有披露的。
    齐湣王是当时国际上一位军事上政治上的野心家,打了楚国打魏国,打了魏国打赵国,打了赵国打韩国,还灭了宋国,最后的理想是做天子。诸侯俱乐部的成员一看不行,得压制这种霸权主义的苗头,于是在燕国的带领下组织联军。“诸侯害齐王之骄暴,皆争合谋与燕伐齐。”联军总司令是燕国的乐毅。公元前284年,乐毅总司令率领燕、赵、魏、秦组成的联军,一口气攻克齐国70多座城市。齐湣王做了什么就承受什么,身死鼓里这个地方。
    在齐国几乎被灭亡的过程中,作为齐国重量级人物的孟尝君在干些什么呢?他在组织抵抗吗?他在强烈抗议对自己祖国的侵略吗?不是,让人失望的是,此时在魏国当国相的孟尝君,居然率领部队参与了对自己祖国的侵略行动。
    齐国一时间似乎灭亡了,只剩下莒和即墨这两座孤城,联军成员国忙着分红,孟尝君却陷入一个尴尬:没有了祖国,你往哪里去?齐国这个最大的窟没有了,没法子,只好立足在薛这个最小的窟。孟尝君作为贵族,是很强大的,但是一旦独立成一个国家,一个诸侯,那就很弱小了。史载孟尝君的困境就是“孟尝君中立为诸侯,无所属”。没有了归属,没有了联合力量,这么一个孤立的地盘是没有安全性可言的。
    孟尝君在世时,还可以凭借自己的人脉和威望维持一阵,但已经很狼狈了,他撒手去后,薛地这块肥肉马上被诸侯瓜分,孟尝君家族断了香火。
悲剧根源:捣毁自己本窟——祖国
    孟尝君是位贤君子,具有很大的号召力。然而,他的一切经营行为都立足于一个点上:经营自己的地盘,他的个人荣辱与自己的本国——齐国,毫无关系,甚至是相矛盾的。
    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崇高地位是齐国给予他的。孟尝君之所以站得比其他人高,是因为他站在齐国这个巨人的肩膀上。总之,他还真把自己当老大了。
    正因为他没看到自己立足的基石,所以他过于钻营自己的小本营,而忽略了自己的大本营。司马光说:君子之养士,以为民也。老大养着那么多人,是为人民服务的。孟尝君却不然,他养着一帮鸡鸣狗盗之徒,却只是立私党,博取虚誉。司马光说他“奸人之雄也”。司马光是站在君主集中制的立场批评他的。我们且离开儒家的立场,作为一个齐国的公民去看他,他做了什么呢?无非是派人去收租放债,今天在秦国当国相,明天在魏国做客卿,四处发表演说,做代言人,拿高薪,岂止是狡兔三窟,简直是四窟、五窟、六窟………兔子洞多了也不是好事,没有一个坚固的。
    苏秦张仪如此则可,他们是平民,在战国时代,谁重用他们谁就是祖国。孟尝君则不然,本来就是齐国的宗亲,也就是说是当家人之一,你当家的不爱家,到处去钻洞,完全不务正业嘛。尤其不应该的是,居然参与灭亡自己祖国的行动。这等于是兔子吃了窝边草,撤除自己的安全屏障,实在看不出“高枕无忧”的效应。
侠义信陵君  始终不叛国
    战国四大公子里面,我觉得境界最高的当属魏国公子无忌——信陵君。他也广纳门客,但他收集门客的目的不是为私,而是为了捍卫自己的国家,抗击暴秦。总之,信陵君是一个纯粹的公子,一个高尚的公子,一个摒弃了低级趣味的公子,这样的公子才是真正的公子。
    关于信陵君窃虎符救赵国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这里不重复。信陵君窃兵符,违背了军事法,魏国是回不去了,他躲在另一个窟里:赵国。日子还挺快活。公元前247年,秦将蒙骜率师伐魏,魏军连连丧师失地。魏王向信陵君求救。     面对祖国的召唤,信陵君不是没有思想斗争,不是没有犹豫,但谋士薛公和毛公给他摆明了厉害:公子你之所以能有这么高的地位,因为有魏国这个巨人垫底。如果此番秦国捣毁你的老窝,你马上就贬值了,你“当何面目立天下乎?”信陵君立马率师进行了伟大的卫国战争,击退秦兵。
    信陵君到此,为自己的人生添上了最完美的一笔。所以一直到汉朝司马迁时期,民间都还在祭祀这位奇公子。而同是公子的孟尝君,落得个香火断绝的凄凉下场。真可谓泰山鸿毛之分。
    孟尝君个人资料
    孟尝君(?-前279年):妫姓,田氏,名文,中国战国四公子之一。齐国宗室大臣。其父靖郭君田婴是齐威王幺儿、齐宣王的异母弟弟,曾于齐威王时担任军队要职,于齐宣王时担任宰相,封于薛(今山东滕州东南官桥张汪一带),权倾一时。田婴死后,田文继位于薛,是为孟尝君,以广招宾客,食客三千闻名。
    结语:狡兔三窟历来被视为万全之策,殊不知窟不是愈多愈好,窟也有主窟次窟之分。一个社会,大家都只为自己的几个窟奔波,四面钻洞,钻得多了,众人所赖以脱身的大本营:主窟,却坍塌了。
    成全孟尝君的,正是败坏孟尝君的。(据广州日报)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