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挫折教育造就奇才——圯上老人点化张良

2011年06月22日

张良拜师

  张良拜师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挫折心理培训的过程。苏大学士苏轼先生在《留候论》中认为圯上老人就是一位心理培训大师,他教授张良的不是兵法,而是“过人之节”。

  按现代的说法,就是过人的心理素质。什么才算过人的心理素质?“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算不算?不算,这个叫心理素质太脆弱,过人的心理素质应该是“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大事来临,不惊不怒。

  看看张良同学的心理素质发展历程。

  1、青涩阶段:“不忍忿忿之心”的刺客心理

    张同学是韩国的正牌公子,韩国亡于秦,张良要为祖国报仇,但这是一件政治上军事上的漫长的技术活,他却幻想凭借暴力的“一击”,将这个过程直白地感性地完成。

    与其说是报仇,不如说是心理宣泄。

  历史使命不是靠心理宣泄完成的。这个阶段张良的心理停留在战国刺客时代。

  2、成长阶段:通过心理培训从刺客转型为谋士

  历史在转型,人的心理也要转型,张良这孩子的心理却停留在战国刺客的阶段,不行,得培训。苏轼严重怀疑圯上老人是个隐居君子,其实应该是有个地下反秦组织,派出一位心理辅导大师对张良进行火线培训。

  培训方法很简便:就是扔鞋子,然后叫张良下桥就捡,捡了还得穿上。然后以兵书为诱饵,又以不能早起为理由训斥张良。公鸡还没打鸣就叫人起来,这不摆明是折腾人吗?折腾人的课程就是挫折教育课。张良是个聪明的孩子,知道这是一堂特殊的课,在捡鞋子、在赶赴早约的过程中,那些亡国的仇恨,那些博浪沙投锥的鲁莽,都一一从他脑海中涌现,涌现一次,检讨一次,于是张良的气质变化了。聪明人,一堂课就行,老人上课的目的就是“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课程的结束语就是:“孩子,你要淡定。”这个目的达到了。

  3、成熟阶段:张良成为刘邦的心理辅导师

  通过圯上教授的培训,张良同学的心理素质和工作素质都达到了最佳配置水平,于是投身于反秦战争、楚汉战争的洪流。

  项羽PK刘邦,样样都比刘邦强。为什么输给刘邦?就是因为心理素质输给刘邦。项羽太优秀了,百战百胜,胜利太多,就喜欢露锋芒,锋芒太甚导致心理脆弱,看到自己这么优秀,对手却像蟑螂一样灭不了,拍下去了又爬上来,而且力量繁衍得越来越大,玩得这样辛苦,心里于是不免抓狂,居然说出要和刘邦单挑的蠢话。

  刘邦却淡定得很:哥们,我们只斗智。

  刘邦的心理素质是谁教出来的?是张良。

  张良不只是谋士,也是心理辅导师。圯上老人塑造了张良的素质,张良又塑造刘邦的素质。当初刘邦被围困,伸长脖子等着韩信来救场时,韩信救兵不来,却来一封要求封为代理齐王的信,刘邦憋不住了,破口大骂。

  关键时候,张良踩一下他的脚替他的情绪刹车,轻轻几句话,刘邦这个高素质学生立刻淡定下来,脑子里沸腾的热气慢慢恢复常态,然后做出正确的决策。

  而作为刘邦的对立面,项羽这孩子的教育有问题,他叔教他剑法,教他兵法,教他文法,却不曾有心理培训。(据广州日报  作者: 刘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