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一纸“吃亏是福”解邻里纠纷
2011年12月06日
中国有句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古语:“吃亏是福”。什么样的人会愿意吃亏?当然是一般人眼里的“愚者”。但前人却在总结了无数的经验教训后认定:做一个吃得起亏的愚者,也是一种幸福。
据传,清代著名文人郑板桥曾经把这句话当作忠告写给自己的家人,而这个故事也流传至今——
郑板桥本名郑燮(xiè),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画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应科举在康熙时考得秀才,雍正十年科试时为举人,到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终得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
在外做官的郑板桥一次收到老家来信,得知家里想翻建老屋,其中有堵墙是和邻居家共用的,邻居为此干预,说墙属于他家,郑家无权拆墙。为了一堵墙,两家的官司打到县里,尚无结果,家人咽不下这口气,于是写信求援。郑板桥大笔一挥写下“吃亏是福”四个大字寄去,同时附上打油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接到信,当即撤诉,向邻居表示再不相争。邻居也被感动,两家重归于好,仍然共用一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