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秦的反“合纵”策略
2012年01月04日
战国时期,秦国和魏国是邻居。对秦国而言,攻打魏国是战略需要,因为不如此,就无法扫平东进之路。但又不能将其逼得狗急跳墙,还要拉拢,不如此,就无法破坏魏国与其它五国的合纵抗秦之盟。如果把魏国逼急了,就是让六国真的结盟起来了。所以,秦国在对待邻国的态度上,表现为反复无常,时而攻打,时而拉拢,逼其就范。一句话,听话则给个枣吃,不听话就予以惩戒。这是战术上的需要。总之,既要一步步地蚕食你的土地,又要不彻底让你丧失希望,这是秦国对魏国的既定策略。
周显王四十一年,秦国占领了魏国的蒲阳,然后又将蒲阳还给了魏国。然后告诉魏国,你看我们对你多么够意思,你可不能不报答我们啊。于是魏国把上郡十五县送给秦国作为报答。可见,秦国欺负魏国到了什么程度。就拿张仪来说,本来是秦国的谋臣,偏偏可以到魏国去做相国,来去自如,可谓跋扈。《资治通鉴》中说,张仪“为秦计者甚巧”,这里哪里有什么计谋,完全是用拳头赤裸裸地侵占!
周显王四十七年,张仪作为魏国的国相,劝说魏惠王“事秦”,魏王不听,秦国马上露出了其真面目,“取曲沃、平周”,施加压力。
周慎靓王三年,也就是公元318年,东方五国组织起了第一次合作行动,据说这次合纵行动乃为魏相公孙衍发起,魏、赵、韩、楚、燕五国,推荐楚国为纵长,“叩关而攻秦”。同年,五国联军进抵函谷关,秦出兵迎击,联军撤走。看来所谓的合纵其实是一盘散沙,骁勇善战的兵士,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纵横捭阖的谋士,山东六国不可谓没有能人异士,可是这些优势资源捆绑在一起,就什么也不是了。
五国伐秦之后,秦国真的是恼火了。老虎不发威,你拿老虎当病猫。周慎靓王四年,秦国终于拿韩国开刀了,不仅要打,而且还要狠狠地打,“秦败汉师于修鱼,斩首八万级,虏其将?、申差于浊泽。”杀了8万人,真可谓血流成河,尸横遍野。“诸侯振恐。”真可谓敲山镇虎。
这个时候,张仪又来游说魏王了。这个时候魏惠王已经死了,他的儿子魏襄王上位。这个时候的局势已经和以前大不一样了。以前六国还在信誓旦旦地缔结合纵之约,而现在呢?五国攻打秦国,气势汹汹而去,狼狈不堪而回。一方面说明,六国联手也未必是秦的对手,何况根本不同心同德。正如张仪所说,亲兄弟为了财产还可能反目成仇呢,何况六国不过是为了一个战略利益而暂时结合在一起的统一战线?秦国击败五国之军,重挫韩国,斩首八万级,这些可是就在眼前的事情。“事秦”最起码现在不挨打。张仪的游说分为两层:一、六国合纵不仅在理论上不能站住脚,而且在现实中也注定要流产(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据卷衍、酸枣,劫卫,取阳晋,则赵不南,赵不南则梁不北,梁不北则从道绝,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毋危不可得也)。
于是,魏国背叛了六国盟约,西入事秦。其实也无所谓背叛不背叛,即使不背叛,也实在看不出六国的统一战线表现在什么地方。
魏国的“事秦”背约,标志着山东诸国合纵缔约的彻底破产。当然其中也有反复,周赧王元年,魏国叛秦,秦国又加以攻打,取曲沃,同年,又打败了韩国,逼其求和。总之,秦对他的这两个邻国奉行的是高压政策,逼其入彀。(来源:新浪 作者:二号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