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聊斋志异》里的基金经理

2012年02月14日

    对投资人不离不弃,默默经营的理财产品当初看似低贱,多年后却身价暴涨。翻开《聊斋志异》第六卷有个名为《宫梦弼》的故事,说的就是这件事。

    且说河北保定这地方,有个首富叫柳芳华,哪朝哪代的就弄不清了。柳大财主“财雄一乡”,从故事的记载来看,他没有任何对财富进行保值的行为,他对待财富只有两种方式:一为消费,一为放贷。消费的具体方式就是摆百人宴,“慷慨好客,座上常有百人”;至于放贷,是那种不计回报的放贷,柳大财主不将借贷当成一种钱生钱的行为,不指望收获利息,甚至连收回成本都不指望,他将借贷当成一种行善,“急人之急”,谁急着用钱,谁尽管来拿,千金不惜。还不起?那就算了,连声谢谢都不用说。得知债主这种优良品质,借款人于是乐得做老赖,基本不还。

  从待人品质而言,柳大财主是个大善人;从理财品质而言,柳大财主却是个相当恶劣的大坏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最好的财富施舍方式应该是小额低息贷款,刺激贷款人的生产积极性,也给他一定的压力,他才会善待财富,否则,那种不计回报的贷款只会把人带坏,只会唆使人践踏财富,这个在国际援助上是有教训的。

  我们且不忙着批评柳大财主,看看他不妥善处理财富带来的恶劣后果。

  一、财富不断缩水。这是最直观的后果,在奢华十多年后,财富不能支撑百人宴,“家渐虚”,财富的消散并不能唤回人心,于是“客渐稀”,既然你不能供应我的消费了,我当然没有理由再陪你玩。然而,柳芳华在这条非理性消费的路上已经形成惯性,无法刹车,于是,继续维持十余人规模的宴席,而这种消费行为已经是建立在重用本金的基础上,出卖自己家的财富来源——田亩,以维持原有消费。

  二、不理智的理财方式被遗传。柳芳华的独子柳和,一个富二代,也学会了父亲不理性的消费方式,“亦挥霍”。柳芳华也不加以制止。

  三、巨大的财富付出并未换来情义上的回报。你对待财富如流水,换来的也一样,那些消耗你财富的人,也会对你如流水。柳芳华到晚年贫病交加,却无人来看望他。柳大员外病死,连下葬都成问题。儿子柳和从富二代跌落为穷一代,靠典当度日,实在熬不住,衣衫褴褛地去向昔日欠债的老友讨欠款,结果一个子也讨不回。柳老太太一语道破天机,我用现代的话把老太太的话再演绎一遍:“越有钱就越能借到钱,你开着法拉利去借钱,借千金万金也不难,你一身霉相,不要说借钱,人家连声招呼都懒得跟你打。”

  而且柳老爷子也糊涂,当年借贷出去的时候,居然连个欠条都没收,害得儿子连讨账都没凭据。

  在一片黑暗当中,总要有一个亮点让人把故事看下去,让故事里的人活下去。

  第一个亮点是柳公子柳和,他虽然沾染了父辈奢侈的恶习,但对财富的态度也并非一塌糊涂,孩提时代的他,喜欢玩一种财富游戏——储存。柳和每次放学回家,总要捡一些石头回来,然后撬起家中的地板砖,将石头埋下去,说是埋金子。

  别小看这么个幼稚行为,这说明在柳和小小的心灵中就有一种健康的概念:财富要储存起来。这一点善念,是柳公子将来翻身的根本所在。

  第二个亮点是一个叫宫梦弼的人。这是一个神秘人物,来自陕西,当年也是柳大财主的座上客,然而这个人口味很清淡,从不跟柳财主借钱。柳芳华似乎也认定这位朋友的品质,他平日里私交最多的也就是宫梦弼先生了,“柳与寝处时最多”。宫先生也是柳公子的朋友,在所有门客当中,只有他最支持柳公子看似幼稚的理财行为,甚至经常参与这一行为。柳老爷子去世,一切都由宫梦弼先生操办,从资金到具体事务,都包在他身上。而宫先生似乎也童心未泯,他在操办丧事期间,总爱用袖子装一些瓦砾,随手甩到房屋隐秘的角落,“必袖瓦砾,至室则抛掷暗辄”,殊不可解。办完老人的丧事,宫先生却也一去如黄鹤,人间蒸发。

  第三个亮点,故事的女主人公,黄家大姑娘,是柳和公子的娃娃亲对象。柳家败落了,黄家要悔婚,黄大姑娘却不答应,哭哭啼啼埋怨父母不该毁约。

  后来,黄家遭抢劫,也破落了,有富商听说黄姑娘貌美,于是愿意出五十两黄金聘其为妻,急于脱贫的黄家答应了。黄姑娘听说了,就拿点煤炭涂黑了脸,易容化妆逃走,居然一路乞讨两个月到了柳家,送上门来,和夫君柳郎团圆。

  这真是个好“妹仔”啊,不管她是出于遵守封建婚姻的契约也好,是出于爱情也好,她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好“妹仔”,是值得男方挖心挖肺待她好的好“妹仔”。

  黄妹妹的出现,让柳和减轻了对炎凉人生的埋怨,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

  然而,更重要的是,黄妹妹让这个家庭踩到了幸福,踩到了财富。某日,这位柳少奶奶在院子里闲走,忽然踩到一些东西,拿起来一看,是白金!再踩到东西,再捡起来一看,还是白金!全家一起来搜索,发现满屋是白金!满屋是富贵!而这些白金就是以前宫梦弼先生扔下的瓦砾,和柳公子埋下的石头,“往日所抛瓦砾,尽为白金”。

  柳家以后的富贵日子,不用再啰嗦了。这个关于财富的童话,该怎么解读?(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刘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