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吴承恩南京三次考试落第 为写小说拒绝当幕僚

2012年03月06日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是淮安人,他一生中曾经几次来到南京,前后在南京也呆过十余年的时间。不过,吴承恩的这一段“南京情缘”却长期不为人所知。

    吴承恩第一次来南京,大概是嘉靖十年(1531)。这一年,他和好朋友朱日藩、沈坤到南京参加乡试,可惜名落孙山。嘉靖十三年(1534),吴承恩再次来南京考试,又一次落第而归。吴承恩不死心,到了嘉靖十六年(1537),他又来南京考试了,同样又是败北。

    吴承恩连考了三次,都失败了,可以说,南京的夫子庙是他的一个伤心地。

    当然,,南京对吴承恩来说也不全意味着坏运气。嘉靖十七年至十九年,南京国子监祭酒(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祭酒为国子监的主管官员)马汝骥对吴承恩很赏识,认为他“诵佳句于廷中,假深情于格外”,准备聘请吴承恩来南京担任他的幕僚,但当时吴承恩已经准备创作《西游记》,就谢绝了马汝骥的好意。

    他写下这样的句子来答复马汝骥:“狗有三升糠分,马有三分龙性,况丈夫哉!富贵无心,只恐转相催。虽贫杜甫还诗伯,纵老廉颇是将才。漫说些痴话,赚他儿女辈,乱惊猜。”

    十年以后,吴承恩还是来到南京,过了十年“太学生”的生活。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近半百的吴承恩以“岁贡”的身份来到南京国子监读书。他到鸡笼山下的国子监注了册,入了监,当了一名“老太学生”。不过,吴承恩到这里也就是挂个名,他并不愿意,也没有耐心好好听国子监博士们的枯燥说教。

    吴承恩在南京国子监呆了十几年。这期间,他拜访过寓居南京的淮安乡贤潘埙,聆听过其教诲。他游览过风景优美的玄武湖,拜谒过庄严肃穆的孝陵。他还拜在徐达后裔徐天赐的门下,自称“淮海浪士”。吴承恩在南京做得最多的事情,则是与南京的文士们搞聚会,诗酒唱和,风流不羁,“帘卷紫金山影”。朱大韶、文嘉、何良俊、黄姬水等人是与他来往最多的文人。

    虽然“漂”在南京的生活浪荡不羁,但吴承恩其实一直囊中羞涩,由于家贫,他竟几度卖文为生。吴承恩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国子监太学生,但他的心中却时刻充盈着豪气。嘉靖三十四年(1555),倭寇侵犯南京,逼近外郭城门大安德门,吴承恩发出“红尘内翻翻覆覆,孰为豪杰”的壮语,打算上阵杀敌。

    第二年,他甚至写信给负责抗倭的总督胡宗宪,表示自己“学剑不成,请缨有志”,希望入胡宗宪幕府从戎抗敌。嘉靖三十九年(1560),吴承恩调任长兴县丞,离开南京,结束了自己“混”在南京国子监十余年的生活。

    吴承恩的《西游记》早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就完成了初稿,当时他还没有来到南京读书。但《西游记》却是由南京的金陵世德堂首次刊印的,时间是万历二十年(1592)。(来源:金陵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