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棋不定
2012年12月05日
春秋时期,卫国的国君卫献公骄奢残暴,引起人们的不满与愤怒。公元前559年,卫国的大夫孙文子和宁惠子发动军事政变,将卫献公赶下台,改主卫殇公为君,献公不得不逃到齐国去避难。后来,宁惠子临死前觉得自己做错了,便将儿子悼子叫到身边对他说:"我的儿子呀,当初你的父亲一时鲁莽,驱逐了国君。现在我知道做错了,看来,只有你能帮我改正我的错误了。把卫献公接回来吧。”说完,就去世了。
十二年后,宁殖的儿子宁喜当上卫国的左相,而一直流亡在外的卫献公也在齐国的帮助下占据了夷仪这块地盘,并开始图谋恢复王位。卫献公派人找宁喜谈判,要求他废黜卫殇公而拥戴卫献公,并许诺自己回国后一定要让他独掌国家大权,自己不管朝政。
宁喜有些心动,于是和众大臣们在一起商议。大家都反对他做这样的蠢事。宁喜犹豫再三,还是同意了卫献公使者的劝说。卫国大夫太叔文子知道了这件事说:“想十二年前,你们宁家驱逐了卫献公,并没什么过错。可现在又要接卫献公回来,我想这会很危险。就如同下围棋,棋手如果举棋不定就会遭到失败。对待一个国君的废与立更是这样,犹豫不决就会招来灭族之祸。九代相传的卿相,到宁喜这里就要灭之,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宁喜后来果然被卫献公杀。这是有关围棋的最早的确切的记载文字,同时也记载了成语“举棋不定”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