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项”的由来
2012年12月05日
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曾经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文人确实有互相看不起的毛病,然而凡事也不可一概而论。
唐朝有个读书人叫项斯,字子迁,台州乐安(今浙江仙居)人,诗写得不错。可是由于无人推荐,默默无闻。为了让诗名被人知晓,也为了求得名家的指教,有一次,项斯带着作品去拜见一位叫杨敬之的人。杨敬之在当时很有些名气。他读了项斯的一些诗,拍案叫绝。此后,项斯又带了些诗稿去拜访。这位杨先生不仅热情接待,而且当项斯告别之时还挥笔赠诗一首:“几度见诗诗尽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
其意约为∶几次看到项斯的诗文,都觉得非常美好,等见到项斯本人后,才发现项斯的风范和人品更好。我一辈子都不懂得把别人的优点隐藏起来,因此我到处见到人就说项斯的好话。意谓希望别人也都能欣赏项斯。
杨敬之确实这么做了,他到处赞美和推荐项斯的诗歌,项斯的名声渐渐传开,直达长安。第二年,项斯应试,中了进士,一时间名声大震。
杨敬之就没有“文人相轻”的陋习,而是热情的帮扶后辈。他那句“到处逢人说项斯”后来流传开了,经过变化就形成了一个词语“说项”,引申为替人说好话,替人讲情,现在这个词还经常使用。
另外,元朝时候,萨都剌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山东有位文人读了之后不以为然。他对人说:“这首诗有的地方还须斟酌。”于是萨都剌专门去寻找他,想问个明白。
两人见面后,那人说:“闻和听都是听,意思不重复吗?不如把‘闻’字改为‘看’字”。萨都剌有些犹豫。心想:看雨合适么?那人笑了笑:“古人不是有‘林下老僧来看雨’的诗句么!雨虽有声可听,亦有形可看呀!”萨都剌觉得有道理,赶忙下拜。在文坛上,这样“一字师”的例子,文人互相尊重的佳话还是不少的。(来源: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