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焦尾琴的故事

2013年01月04日

    中国古代有“四大名琴”之说:齐桓公的“号钟”,楚庄公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

    这蔡邕的“焦尾”琴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据《后汉书·蔡邕列传》记载: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

    蔡邕是汉朝(公元前206—公元220)末年,一个大学问家,是《后汉书》的作者。另外,他也是琴门圣手,在编写历史典籍方面贡献非常大,并且很懂音乐,又是一个出色的音乐家。其《琴赋》、《琴操》是影响深远的琴学名著。其《蔡氏五弄》、《游春》等是千古名曲。

    汉献帝时曾拜蔡邕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蔡邕为人正直,性格耿直诚实,眼里容不下沙子,对于一些不好的现象,他总是敢于对灵帝直言相谏。这样,他顶撞灵帝的次数多了,灵帝渐渐讨厌起他来。再加上灵帝身边的宦官也对他的正直又恨又怕,常常在灵帝面前进谗言说他目无皇上,骄傲自大,早晚会有谋反的可能,蔡邕的处境越来越危险。他自知已成了灵帝的眼中钉、肉中刺,随时有被加害的危险,于是就打点行李,从水路逃出了京城,远远来到吴地(现江浙一带),隐居了起来。

    有一次,蔡邕路过一个地方,有一个人正在做饭,架起一口大铁锅,下面正在烧火,柴火在烈焰中噼噼啪啪的作响,火势正旺。蔡邕在旁边经过,忽然听到一阵清脆的爆裂声,发现一块上好的梧桐木正在燃烧,他知道梧桐木是作琴最好的材料了,这样烧掉非常可惜,于是不顾火势正猛,连忙把这块木板抽了出来,掸灭上面的火,他一边仔细端详着这块烧焦的木头,一边连声说“可惜,太可惜了”

    他这种举动,把烧火的人弄懵了,蔡邕解释说:“这块木头是做琴的好材料,烧掉实在是太可惜了。”烧火的人笑了“原来如此,既然您这么喜欢,就拿去好了。”蔡邕高高兴兴的把这块木头拿回了家,精心的制作了一张古琴,他把烧焦的部分放在琴的尾部,并给琴取了一个极为雅致的名字“焦尾琴”。这张琴弹奏起来,音色美妙绝伦,盖世无双。

    汉末,蔡邕遇害后,焦尾琴保存在皇家内库之中。据说齐明帝在位时,曾取出焦尾琴请古琴高手王促雄弹奏。王仲雄连续弹奏了五天,并即兴创作了《懊恼曲》献给明帝。后传至南唐中主李璟手中,后又赠与大周后。李煜死后归宋室所有。据传,明朝昆山人王逢年还收藏着蔡邕制造的焦尾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