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郎才尽”将后人涮了一把
2013年02月26日
江郎:指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江淹。“江郎才尽”原来说的是,江淹自幼勤奋好学,六岁能诗,十八岁己能熟背“五经”;所作《恨赋》、《别赋》,更显其才华横溢,被誉为千古奇文。只可惜,中年的江淹突然罢笔,诗文全无佳句。这一带贬义的成语,比喻人的文采思情衰退。
关于解释“江郎”为何“才尽”的版本很多,流传最广的版本是:钟嵘《诗品》:"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授之。而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淹才尽。"
这个故事说的是,某一天,江淹在园中凉亭午睡,迷蒙中梦见一个叫郭璞的人对他说:“我有一支笔放在你这里已经很久了,现在应该归还给我。”江淹一摸怀中,果然有支笔,拿出一看,竟是支五彩笔。于是,他就把这支五彩笔还给了郭璞。谁知一觉醒来,这位曾写出过不少峭拔苍劲诗文的大才子,竟然文思全无,再也写不出五彩缤纷的文章了。这就是那个无论如何也让人难以置信的江郎梦中还笔的故事。
其实,聪明的江淹,正是用“江郎才尽”的把戏,把同时代的人以及后人给涮了一把。
据《梁书》记载,南朝宋顺帝泰始二年(公元466年),二十岁的江淹因聪慧超群,成为宋建平王刘景素的幕僚,并随建平王在兖州任文书之职。后因受广陵令郭彦文的牵连,被捕入狱。在狱中,江郎用生花妙笔把自己的哀叹诉诸笔端。不知是因建平王爱惜人才,还是因江郎的文章感人之至,总之,刘景素览文后,旋即放人。不久,江淹在兖州考中秀才,因为策论文章得到上司欣赏,很快升任巴陵王国左常侍。此后,江淹官运亨通,历仕南朝宋、齐、梁三朝,直至封侯而终。从江淹的发迹历程可以看出,是他的锦绣文章帮助了他。自幼丧父,家境贫寒,曾采薪养母的江淹,最知道贫穷卑贱的滋味。他任御史中丞后,总结了自己以前的经验教训,力戒广陵令郭彦文喜欢写写画画的毛病,并搞了一出梦中还笔的把戏,以期从此罢笔。即使不得已而写,也只是写写“皇齐启运从瑶玑”之类的应景华丽篇章。为的是,博君王之欢心,能苟全于乱世。他把所有令人惊叹的文采,都转化成了于乱世求生存的智慧。他深悟君王的专擅思维,宁可背上“江郎才尽”的名声被后人讥笑,也不愿因文辞而引火烧身。他曾对弟子们说:“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吾功名即立,正欲归草莱耳。”(见《梁书·江淹传》)“功名立,而归草莱”,这也许就是江淹借梦罢笔的真正原因。事实上,江郎何曾才尽?罢笔后的江郎仍然智慧聪明着呢!
齐东昏侯永元年,崔慧景因拥兵自重而造反。叛军围困了京城,士族官僚纷纷投身叛军门下,只有江淹称病不出。崔慧景失败后,众人对江淹的明智佩服得五体投地。后来萧衍又率兵起事,士族们有了前车之鉴,人人安之如素,而江淹却脱掉原来的官服,投奔萧衍去了。萧衍获胜称帝,是为梁高祖武皇帝。江郎获得梁武帝重用,官至尚书左丞,权倾朝野。就在这一静一动之间,江郎显现了过人的政治智慧和聪明才智。由此可见,江郎并未才尽,而是他的才情转换了方向。有意思的是,迄今为止,也没有人觉得“江郎才尽”是误读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