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不愿意时……
2013年11月28日
有家长抱怨:今天怎么啦,这么小气,xx不是你的好朋友吗,为什么不与他分享,以前都不是这样的……
所谓愿意,顾名思义就是主动而不是被动。当我们的孩子被家长强迫其与人分享,往往会不如大人心愿时,家长就有了以上的埋怨声和不解之词,甚至威胁孩子:这么小气不爱你了等等。
当孩子被强迫分享的时候,孩子的感觉就是被支配、威胁和被掠夺,尤其是当父母不与孩子商量的情况下,直接从孩子处拿走孩子的“所有物”的行为,会产生一种行为反作用。孩子会把东西拽得更紧,甚至把被父母送出去的东西再抢回来,还会怨恨对方小朋友,甚至委屈地嚎啕大哭……
其实这不是孩子的错,是父母的不当行为导致,父母的无理举动反而让孩子更反常、更有防范心理。事实上孩子是不愿意被操控、被教导,这个不愿意的过程对孩子来说是一种痛苦。
一个人愿意分享与否,与对象、心情、物品数量及喜爱此物的程度有直接关系。有些父母纳闷:有时孩子特别大方,有时候又很小气不听话。父母全然没有弄清楚孩子当时所处的环境及以上因素造成。例如遇上孩子喜欢的人,心情又特别的好,手里又有特别多的东西,一般情况下孩子是愿意与人分享的。
如果一个孩子能发自内心主动与人分享,那个过程对孩子来说是种满足,能养成一种正能量,会感受到分享的一种喜悦,能体验他人的需要而快乐,久而久之,孩子养成愿意与人分享习惯。
时而有见,孩子不愿意与人打招呼时,也总有父母碍于面子,强迫孩子,其实道理是一个样的……
请走进孩子心里,了解孩子、尊重孩子,把孩子当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不是孩子不愿意,是我们的引导有误、方法不当。
给孩子树立榜样。让孩子学会大方的最好方法,就是让他亲眼见证这种品质。所以你要和孩子一起分享你的冰淇淋、把你的围巾给宝宝让他当作超人的披风、问问他你能不能试试他的新帽子等等。用分享这个词来描述你正在做的事情,别忘了告诉他那些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比如感觉、想法、故事)也能够分享。最重要的是让他看到你在给予、获取、妥协和与他人分享方面的行为。(来源:中国家庭教育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