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好个性离不开阅读
2012年08月30日
俗话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孩子的个性、品质及认知能力,基本上都是通过家庭教育获得的。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任何阶段的学校教育都无法取代的。
那什么才是成功的家庭教育呢?是给孩子一个舒适的环境吗?是让他们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吗?当然不是,一些专家学者通过调查发现,成功的家庭教育有很多成功经验,方法各有不同,但有一条却是相同的,那就是阅读。那么孩子的早期阅读,在促进他们个性发展方面,有什么具体表现呢?
1.阅读可以更好地培养他们的注意力。
早期阅读充分利用了孩子的无意注意,极早地锻炼了他们的有意注意,使他们的注意力很快发展起来。一般情况下,经过早期阅读诱导的孩子,基本上个个性格活泼、安静专注。有的孩子四五岁时,在看一些故事和儿歌时,就能独立阅读一个小时以上。比如一些通过了早期阅读训练的孩子,在一岁多时,家长如果带他们出去,他们可能会指着一些广告牌上的字,让家长告诉他们那念什么。反复多次,他们很可能就记住了,再见到这个字的时候,说不定就会念出来。这就是早期阅读带给孩子的主动性,有着这种个性的孩子,和父母及外人的互动能力也更强。
更有一些接受过早期阅读的孩子,他们在不停哭闹时,只要家长拿起一本书,说要给他们讲故事,他们很可能就会安静下来,认真地听故事。“看看,我家这孩子,这么小就喜欢看书!”父母看到孩子这样,心里一定美滋滋的吧。当外人夸赞孩子是“天才”的时候,也许只有家长心里清楚,孩子并非“天才”,而是早期阅读的结果。
因此可以说,人生来就有精神生活的需要,识字读书就是满足精神需要和发展注意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2.阅读为孩子塑造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孩子在早期阅读中,接触最多的就是儿童文学了。我们知道,儿童文学作品中出现最多的是一些关于勤劳与懒惰、善良与邪恶、勇敢与怯懦、创新与保守等方面的动人故事。这些故事展现了“好”与“坏”之间的斗争,通常也以“好人”战胜“坏人”作为故事结局,这就能很好地激发起孩子们高尚的道德情感,使他们的人格得以健全。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孩子在阅读时会因为主人公的遭遇,一会儿开心地大笑,一会儿又流泪哭泣。更有一些孩子会不停给父母讲他们从书上看到的英雄人物,甚至模仿英雄人物的形象。
当然,早期阅读的最大好处就在于,很早就培养了孩子们自学的能力和习惯。只有具备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才能主动汲取前人的智慧精华,并加以创新,最后完全变成自己的。
可能有些家长会说,早期阅读对孩子良好个性的发展有好处,那要是错过了早期阅读,是不是阅读就不再对孩子个性产生影响了?当然不是。孩子们在任何时期,只要坚持阅读,气质和人格都能受到影响。
另外,好图书对孩子良好气质的培养很有帮助。不是有句话叫“腹有诗书气自华”吗?意思是说,一个饱读诗书、学识渊博的人,一定会表现出优雅的举止和风度。不过,从阅读中培养出好的气质,并不是看一两本书就可以做到的,而是要经过长时间的阅读,让好书籍中的知识由外到内地渗透进孩子们的骨子里,让这些知识和思想慢慢影响孩子们的言行举止,进而帮他们形成良好的气质。
有了好的气质,也就有了好的性格,有了好的性格,也就会有好的命运。不是有句话叫“性格决定命运”吗?虽然有“江山易改,本性难易”这句话,但如果真想把一个人的爆脾气、小心眼、自私自利、不懂尊重人等坏毛病改掉,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阅读。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这是晚清曾国藩的一句话。确实是这样,阅读能让心静下来,人一旦静下来,也就变得客观和理性了,自然便有了翩翩风度。清朝学者梁章钜也曾说过:“人无书气,即有粗俗气、市井气,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阅读能开阔人的视野。一个人的心胸要是开阔了,为人处世也就大度冷静多了。思维开放了,也就不会再为鸡毛蒜皮的事大动肝火,所以喜欢阅读的人,通常性格都比较温良敦厚。
孩子们长久接触各类书籍,随着阅读量的增加,眼界自然也就宽了,性格也会变得自信、开朗,所以,阅读对他们的身心是很有帮助的。
原国家教委主任柳斌曾经说过:“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一个没有发展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乏味应试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
当孩子们进行阅读时,便会无意识地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无形中也就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这都有利于培养孩子们良好的个性和思维方式。所以说,一个人的人文素养的优劣、综合素质的高低、个人能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受阅读量多寡的影响。(选自《再忙也要陪孩子读读书》 莫克编著 华南理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