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乳粉价高的推手
2013年08月09日
前天(8月7日)上午,国家发改委公开宣布:多家乳粉企业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限制竞争、操控价格",将被处以总额高达6.7亿元的罚款,这是中国反垄断史上开出的最大罚单。那么这些奶粉企业是怎样垄断价格,把高价的乳粉推销给消费者的呢?
这次涉案企业包括合生元、美赞臣、多美滋、雅培、富仕兰、恒天然、惠氏、贝因美和明治,涉及九大著名乳粉生产商。其中合生元公司因"违法行为严重、不能积极主动整改"被处上一年度销售额6%的罚款,约1.63亿元。"不能主动配合调查但能积极整改"的美赞臣公司被处上一年度销售额4%的罚款,约2.04亿元。"能够配合调查,并主动整改的"四家公司被处以了上一年度销售额3%的罚款,其中多美滋被罚约1.72亿元、雅培被罚约0.77亿元、富仕兰被罚约0.48亿元、恒天然被罚约0.04亿元。
被调查的9家奶企其中6家接到了罚单,还有3家,惠氏、贝因美、明治公司因"主动向反垄断执法机构报告情况、提供重要证据,并积极主动整改"被免除了处罚。
这次对奶企的价格反垄断调查源于今年3月份的一封举报信。在调查中执法人员发现涉案企业 在经销协议中规定经销商的销售价格必须严格执行《产品价格表》。2012年该企业每月都会对十多家低价销售的经销商给予警告、严重警告、扣除20%保证金等处罚。那么这家奶企的行为有什么不妥之处呢?
据专家介绍,从调查的情况来看,主要还是属于典型的纵向垄断协议,比如生产商和经销商 ,批发商和零售商从一个产业链条来讲是纵向的。像这一次是生产商在销售合同当中对经销商的行为进行约束,主要表现为对最低消费价格做了限制,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纵向的,所以构成了一 个纵向的垄断协议。
记者走访了婴幼儿配方乳粉的零售市场,发现很多奶企品牌对价格管控都十分严格。厂家对零售商的价格有所管控,如果低于这个红线价格,厂家就不再合作。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供应商对经销商不但有红线价格规定,还有黄线价格规定。红线价格和黄线价格都是不同的企业经营者向经销商提出的约束性价格底线。
在约谈中该涉案企业不经意间提到,在婴幼儿配方乳粉市场,几乎所有畅销品牌的公司都像它们这么干,通过管控价格来防止低价销售乳粉。
国家发改委反垄断执法人员迅速对其它品牌奶企展开了调查。在调查中,执法人员发现市面上几乎所有最畅销婴幼儿乳粉品牌几乎全部涉嫌价格垄断。它们的性质相同,不同的是各家涉案 企业非法维持转售价格的措施和手段有所差别。主要包括:合同约定、直接罚款、变相罚款、扣减返利、限制供货、停止供货等。这些措施和手段均具有惩罚性和约束性,一旦下游销售者不按涉案企业规定的价格或者限定的最低价格进行销售,就会遭到惩罚,蒙受经济的损失。
例如奶企合生元直接在合同中明文规定:"下游经营者必须严格遵守价格要求,不符合要求者,进货价将被提高3.5%,持续90天。"还有的涉案企业会通过返利的方式控制下游经营者。在一份涉案企业的合同中明确规定,只有遵循了销售价格建议才能获得返利。因为返利的金额一般涉及 金额较大,部分下游经营者如果失去返利可能会面临亏损。涉案企业通过一系列惩罚和控制手段,将建议零售价实质性地转化成了限定价格。
在调查过程中,执法人员发现,很多企业都是国际知名的大公司,有完备的法律咨询系统,很清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为什么中国市场有上百个乳粉品牌,竞争这么激烈的情况下,乳粉价格仍然居高不下,逐年高涨?当然刨除奶企操纵价格的因素以外,进口乳粉的价格上涨也有市场需求的因素。因为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更多的中国婴幼儿家长转向了进口乳粉品牌。
此次价格反垄断调查让企业认识到,政府对侵害公众利益的事情是决不手软的。在调查的过程中,有的企业很不配合,但也有企业不但积极配合,而且还展开了自查和自我整改,并主动采取了降价措施。
反垄断调查促使乳粉生产商降低了价格,但是部分单品的一时降价并不能从根上解决问题。如果相应的潜规则与合同协议在调查之后仍然继续执行,婴幼儿乳粉的价格垄断就会依然存在。所以在甄别奶企是否真正整改时,不能单一从降价的表象来判断。
最近一段时间国内消费者对乳粉质量担忧较多,对某些种类的乳粉产品依赖过重,这为部分乳品企业"趁火打劫、巧取豪夺"创造了条件。它们利用这样的社会焦虑,"限制竞争、操控价格" ,最终让消费者的精神负担变成了现实的经济负担,也让整个乳粉市场更加复杂和混乱。好在政府监管到位,制止了这种违法行为,维护了消费者的利益。我们需要安全的奶粉,也需要价格合理的奶粉。(来源:央视网《焦点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