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没有终点:台湾“老实人”刘竹承大陆行善传奇
2011年08月07日
今年元旦,国务院台办主任王毅致信《两岸关系》杂志社,希望杂志能报道台胞刘竹承资助贫困学生的事迹。这是他就任国务院台办主任两年多,首次专门写信表扬人。
这封信,让刘竹承这个在山东行善不欲为人知的台湾“老实人”,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而目前刘竹承正准备建设一个敬老院,照顾潍坊市60岁以上的孤寡老人。“等到我老了,就把整个敬老院无偿捐赠给政府。”
新华社记者近日再度专程前往潍坊,采访刘老先生和被他帮助过的许多孩子。一个个故事听来平平淡淡,但15年的坚持、135个孩子被点亮的人生,却让其中隐藏的大爱显得如此深沉不凡。
苦水里泡大的不仅是人,还有一颗柔软的心
今年67岁的刘竹承,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台湾家庭。自小失去双亲,被寄养在舅舅家里。“读书没人管,要钱没有钱,想吃没得吃,我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孩子。”刘竹承回忆说。
在亲戚、朋友的资助下,刘竹承顺利读完研究生,成为当年台湾选派的200位公派留学生之一,远赴英伦。回台后,刘竹承成为一名公务员。50岁时,抱着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物质条件的想法,他主动离职,投身商界。
刘竹承有5个女儿,两个亲生,3个是从贫困家庭抱养的。对于女儿们,他一视同仁,甚至把更多的爱给了领养的孩子。
因为在台湾时与一家山东人为邻,刘竹承对山东人有着很好的印象。15年前,他选择投资山东,那时的齐鲁大地还比较落后。刘竹承说:“山东人的友善与忠厚时时感动着我,给了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作为当时为数不多投资山东的台商,他得到了当地各方面的大力帮助。事实证明,刘竹承的选择没有错。200万元新台币开始打拼,有失败、有挫折,到了第五年,事业才有了起色。
这时候,他开始行善当地,回馈同胞。
刘竹承选择的是助学,他资助的孩子都是孤儿或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生活困难,但怀有读书的梦想和前进的勇气。资助模式也比较特殊,一旦确定帮助一个孩子,就将其培养成人,直至可以自力更生。从小学、初中、高中直到大学,他对每个孩子的支持与关爱从不中断。刘竹承说:“只要孩子们有出息,读到博士我都供。”
由于长期助学行善,潍坊当地的记者、干部,碰到刘竹承,都会告诉他哪里有孩子需要帮助。经过考察,只要真正困难又上进的孩子,刘竹承都会伸出援手。十年来,他帮助的孩子从1个增加到135个。
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八或初九、8月20日左右的两次聚会,是刘竹承给孩子们发放学费和生活费的时候。他把所有孩子聚集在一起,每人每月500元生活费、一年共计6000元,学费则一次性帮助缴纳。聚会时,他和孩子们轻松交谈,亲切地询问每一个孩子的生活学习近况。
这是刘竹承和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
刘竹承到昌邑市东利老年公寓看望该院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