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乡村讲台 奉献拳拳爱心
2011年09月13日
用爱去融化“小冰块”的乡村小学教师薛亮
教师,最不可或缺的精神就是奉献;而坚持在乡村三尺讲台上的教师,他们的奉献更令人感动——远离都市的繁华、贴心农村孩子的成长、守望自己的精神家园,乡村教师背负的使命,更加艰巨,更加崇高,也更加值得称颂。今年教师节之际,上海市100名农村优秀班主任喜获“君远奖”。这里选取了其中三位农村班主任的故事,人们从中可以感受到他们对农村孩子的拳拳爱心。
用爱去融化“小冰块”——浦东新区合庆镇中心小学教师薛亮
1980年,他踏上的农村教师岗位,一干就是30多年。带过几十个班,当了15年的班主任……。在薛亮15年的班主任生涯里,曾经出现过各式各样的孩子,个性迥异。薛亮说,在老师面前,每个孩子都是平等的,应该分享老师的关注和爱。
小奚是去年从薛亮班里毕业的学生,曾经他由于父母离异,得不到关爱,性格自卑、颓废。小奚父亲时常在小奚面前流露出消极的情绪,遇上不顺心就拿小奚做出气筒,打骂一顿。小奚在班里显得特别不合群,爱理不理,上课时常不专心听讲,或乱丢纸飞机,周末泡在游戏机房两天,周一就旷课。薛亮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连着找他谈了七八次话,不仅帮他分析小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更是挖掘他身上的闪光点不断鼓励他,比如豪爽、大方等。在薛亮的关心下,小奚心中的“冰块”渐渐融化,上课也认真了,也不旷课了。
为了让小奚不反复,薛亮还特地赶去小奚家里两趟,和他的父亲长谈,希望他不要把挫折坎坷发泄在孩子身上,更应该以身作则。事后,小奚感动地对薛亮说:“老师,看到你来家访,我心里特别害怕,想你肯定是来告状的,肯定逃不掉一顿打。没想到,你却说了我很多好话,我爸爸很开心。”从此,小奚像变了一个人一样,进步特别大,不仅顺利地进入中学,成绩也在班里名列前茅。 本报记者 马丹
爱生如爱子师母系一身——松江区洞泾学校教师戴修苓
2001年,辞去国家建材局下属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的翻译工作,戴老师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上海。当周围人都以为她“另谋高就”时,戴老师却在洞泾学校当起了一名农村教师,教授英语课程。更让旁人惊诧的是,在乡村学校的三尺讲台上,戴老师一扎根就是十年多。
早上4点45分起床,5点多冲出家门,6点前赶到汽车站等车。7点半上班,下午学生晚自修6点结束,回到家已是八点多,匆匆吃完晚饭开始备课。从徐汇到洞泾,一两个小时的路程,沪松线公交车陪着戴老师十年往返。
戴老师回忆起十年前第一次走进洞泾学校的情景,往事历历在目:略显陈旧的校舍,看不出外墙的颜色;荒草覆盖的操场,看不清跑道的边界。试讲了一节课,当戴老师讲到西餐、比萨饼、东方明珠电视塔等时,孩子们用迷茫的眼神看着讲台前的老师。后来校领导介绍说,学校极缺英语教师,但是人不好招,一些老师不愿意来农村工作。“那时我就想,这里需要我,我要留下来。”戴老师说。
“没有哪个孩子天生是坏孩子,我的班里没有坏小孩。”这是戴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一次上完课,戴老师连着接到了四个家长打来的电话,班里的四个皮大王集体离家出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