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孤残儿童的“洋雷锋”
2012年03月07日
在雷锋家乡长沙,有一批执著守护着中国孤残儿童的“洋雷锋”。他们追寻着心中信仰的召唤,播种下了一粒粒爱的种子,撑起了中国慈善事业的“一片天”。
在坚守信念与传递爱心的同时,这些“洋雷锋”也彰显了雷锋精神具有跨越时空的普世意义。
“我想,我可以做他们的爸爸”
当长沙彩虹孤残儿童中心的门被推开,孩子们迅速而雀跃地奔向他,抱着他的腿大声喊着“大山来啦”!江思远说,这是他在中国的每一天里最幸福满足的瞬间。
作为一家国际慈善组织的义工,江思远在长沙已经待了11年。在这座城市里,有他的家人、同事和朋友,还有他思念牵挂的100多个残疾孤儿。他说,帮助中国孤残儿童是一项很有意义的事业,尽管没有一分钱工资,却收获了很多快乐与幸福。
江思远原名Justin Anemaat,来自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市。在那个美丽的海港城市,他曾经拥有一家建筑承包公司,妻子江丽莎是一家医院的护士,家境优越。
“10多年前,丽莎两次流产,她很难过,觉得既然自己不能做母亲,就要把爱奉献给其他的孩子。后来她就一个人来了中国。”江思远说,“半年后我也决定到长沙看一看,究竟是什么吸引了丽莎,当我第一眼看到这些可怜的孩子们,我就决定要留下来。”
随后,江思远回了澳大利亚。他和妻子花了一年时间,变卖了所有家产,向亲戚朋友募集善款,安排好了其他事情,然后在2000年底带着全部家当,告别家乡,来到了长沙,这一留就是整整11年。江思远说,这是充满快乐与幸福的11年。
回忆起第一次走进长沙市第一福利院的情景,江思远记忆犹新,他觉得这些孩子都很可爱,不应该失去享受父爱母爱的机会。“我想,我可以做他们的爸爸。”江思远说。
他们跨越国界,为了奉献爱
江思远夫妇这样的“洋雷锋”,在长沙并不是孤例。另外一对来自德国斯图加特的“洋雷锋”吴正荣杜雪慧夫妇10年爱心长跑、跨国助残的事迹最近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10年前,吴正荣夫妇从德国斯图加特来到了中国长沙,帮助一家德国慈善组织在中国开展聋哑儿童的助学项目,10年来已经帮助了超过400个中国聋哑儿童。为了帮助更多聋哑人回归社会,吴正荣夫妇去年又开了一家“巴赫西点”,免费培训聋哑人制作西式糕点。
在微博上,这对爱心夫妇被网友称为“最有爱心的人”,“巴赫西点”也被称为“最有爱的西点店”。
“我们机构成立19年来,已经组织了将近5000名外国义工来中国进行志愿服务。他们中很多人放弃了优越的环境来到这里,住民房、骑自行车,过着连轴转的生活。”一家国际慈善机构负责人吴双说,外国志愿者跨越国界,为了奉献爱,没有光环,只有信仰。
作为一名资深义工,吴双见证了这些年来外籍义工队伍在中国的发展与壮大。他说,外籍义工们来自世界各地,有的是参加短期志愿服务项目,有的是长期驻守在中国,默默地从事着护理、医疗、康复、教育、职业培训等全方位的社会福利服务。
“这些外国义工朋友,就是这个时代的活雷锋,他们体现着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感染了很多人,我们会将这种爱传递和延续下去。”一位接受过江思远帮助的残疾人说。
在助残的路上,很多人都在一直坚守
当被问及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难处是什么,吴双毫不犹豫地告诉记者,是运营资金。这个问题也是很多在华运营的国际慈善机构普遍面临的一个发展瓶颈。
吴双告诉记者,他所在的机构仅在长沙就设有7个点,养育着104名孤残儿,并资助着245名有家庭的残疾儿童,由于全方位的养育需要专业技术的支持,康复师、特教师、护士都必不可少,机构的运营需要一笔庞大的资金,以前这些资金都是从国外募集而来。
“金融危机暴发后,从国外募集资金的过程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和挑战。另外,我们一直奉行‘默默行善’的理念,因此在国内关注度十分有限。”吴双说,他所在慈善组织的中国员工一直拿着与所在城市最低工资标准相当的薪水,“日子过得很清苦”。
江思远的中国同事瞿杰告诉记者,今年是他做义工的第5个年头,每个月他可以拿到1200元薪水。“连基本生活都难保证,不是没想过放弃,但这些外籍义工的所作所为支撑着我的信念,洋雷锋们都能做到,那我也要在这条路上,陪着这些孩子走下去。”
吴双告诉记者,近年来外国慈善机构与中国地方政府的合作逐步加强,地方政府也采取了各种方式来解决外国慈善机构在中国行善面临的难处。比如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当地政府提供50%的资金,同时提供场地,由他所在的慈善机构负责项目的具体开展。(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