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北清洁工周凤珍:17年献血8万多毫升
2012年04月11日
17年里,她累计献血量达8万毫升,相当于12个人的总血量。尽管受血者并不知道她,但她最希望的是受血者都健康幸福。
她是“淮北市O型血的应急小血库”,不管多忙,也不管是半夜三更,还是下雨下雪,只要需要随叫随到。
周凤珍,安徽淮北矿业集团石台煤矿的退休女工,现在淮北市环卫处的清洁工。
17年献血8万毫升
在淮北市中心血站,记者查看了周凤珍的献血记录。从早年的纸质手写记录,到如今电脑里的标准化采血系统表格,变化的是采血护士,不变的是周凤珍这个名字。17年下来,周凤珍的献血量已达8万毫升。
一行行数字密密麻麻,记录了周凤珍的献血历程:
1996年,献血2次,共800毫升……
2007年5月至2008年5月,捐献血小板13次……
淮北市中心血站机采科科长尹秀玲对周凤珍再熟悉不过了。“她2006年之前献的是全血,一年两次,后来改献血小板,基本上一月一次,很多时候一次就献两个治疗量的。”
尹秀玲说,血小板是以治疗量为单位的,一个治疗量200毫升,相当于800毫升全血。“人体的总血量相当于体重的8%左右,一个60公斤重的人总血量是4800毫升,周大姐这15年的献血量相当于12个人的总血量。”
采访中,记者曾问周凤珍一共献过多少次血,52岁的她爽朗地笑了起来。“我真没算过,也记不清了,再说了,记它干啥呢!”
第一次献血很害怕
献过这么多次血,第一次记忆最深刻。1996年,周凤珍还是石台煤矿的一名普通工人。有一天血站到矿上搞宣传,动员工人献血。
“那时,俺们都不懂。听说要抽血,觉得挺吓人的。”周凤珍说,工友们很多都不愿献,她开始也没打算献。但当她从血站工作人员口中得知,很多人因血库血量不足得不到输血危及性命时,主动捋起了袖子……
“当时挺害怕,以为抽血对人体伤害很大。”周凤珍说,捧着还有自己体温的血袋,既激动又害怕,想到能救人一命,又觉得很开心。
也就是那次献血,周凤珍才知道自己是O型血。“医生说这是‘万能血’,大部分人都能用。”这句话让周凤珍觉得自己很幸运,甚至有点自豪。此后16年里,不管是在煤矿工作,还是后来进了清洁队,她都保持着一个习惯:定期献血。
获誉“应急小血库”
今年9月8日,周凤珍把扫帚送回淮北市环卫处清洁一大队,就急匆匆地赶往中心血站,因为她刚接到血站的电话,有病人急需用血。这种场景,在周凤珍的记忆中一点也不深刻,因为次数太多,多得记不清了。
尹秀玲说,人体内的血小板寿命短,被采集离体后保存期更短,往往需要随采随用,遇到需要紧急用血的时候,血站便会打电话通知周凤珍来献血。这么多年来,周凤珍俨然成了“淮北市O型血的应急小血库”,总是随叫随到。“不管她多忙,也不管是半夜三更,还是下雨下雪,只要需要她来献血小板,她肯定赶到。我们也挺过意不去的。”
前段时间,一名产妇大出血,而血库中的血小板却不够用了,情况十分紧急,血站工作人员接到医院的求助后立即给周凤珍打电话。正在睡觉的周凤珍二话不说,赶紧打车赶到血站,献出了一个治疗量的血小板。及时得到输血后,产妇和孩子都保住了命。
近年来,周凤珍曾多次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还被评为 “中国好人”。
希望受血者都健康
献了这么多年血,周凤珍很少见到受血者,逢年过节也极少有人问候她。“这么多年就见过两个。”
“哎呦,你不知道,看到他们,我有多开心。”说话间,周凤珍晒得黝黑的脸上笑开了花。“一个是白血病患者,用了我的造血干细胞,病好了,都上大学了。还有一个是前段时间刚出生的,小娃娃长得真好。”
周凤珍说,这两个受血者还是在今年8月份的一次活动上,淮北市妇联专门邀请来的,“刚开始,他们的家人还不知道我是谁。我非常激动,看到他们都健康,觉得自己做的一切都值了。”
“谁用了我的血?男的还是女的?老人还是孩子?有时候闲下来了,我自己就会坐在那里猜。”周凤珍说,她常惦记那些受血者。记者问她是否想见受血者,周凤珍笑了。“有时候想,见不见也无所谓,谁都有自己的生活。只要用血的人都健健康康的,我就觉得值了。”
献到60岁也没问题
最近,多地血库告急,北京、深圳、昆明等地先后出现“血荒”。有血站工作人员称,这种现象除了跟天气炎热、临近中秋假期等因素有关外,还跟“郭美美事件”引发的公益慈善事业信任危机有关。这种说法在社会上也广泛流传。
当记者问周凤珍对此现象的看法时,这位朴实的大姐尴尬地笑了笑。“对这个我了解得不多,也不懂,但是我就信一个理,人得有善心,有人等救命,我能帮就得帮。”
周凤珍说,她会坚持献血,直到不能献下去为止。“法定献血最高年龄是55岁,我今年52岁了。不过你看我身体多好,我觉得我可以献到60岁。”
除了自己献血,周凤珍还发动周边的人去献血,她的同事们就有很多跟她一起献过。“我第一次献血,因为怕爱人担心,瞒了他两年,现在家人都支持我。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做点善事,多好。”(来源:新安晚报 韩友升、陈瑞)